摘要 国情的真实反映不回避问题,显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连日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3个不达标,引发不少代表委员的深层次思考。&ld...
国情的真实反映
不回避问题,显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连日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3个不达标,引发不少代表委员的深层次思考。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项预期性指标实现11项,有3项预期性指标未能完成: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委员表示,虽未达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但就其本身数值来看,“十一五”期间这三项指标仍然实现了年均2.5%、3.5%和0.5%的增长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委员指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十一五”3个未完成的指标,直面了问题和不足,没有一味地摆成绩,而是将工作没有到位的地方和盘托出。“不回避问题,才能推动问题解决。”他说。
3个预期性指标未实现,反映了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代表说:“3个未完成的指标,是目前国情的真实反映,把它们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进一步明确,显示了推动问题解决的决心和信心。”
多因素制约“未达标”
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不合理是根本原因
3个指标未完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李德水分析认为,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达标,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2009年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挤占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研发经费比重不达标是个老问题,“对研发支出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尽快提高这个比重。”李德水说,这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水平的竞争。
陈锡文指出,服务业两项指标没达标,一方面因为统计口径设计有问题,有些行业应该是服务业领域的,但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被归到了其他领域。另一方面,我国财税政策对服务业支持力度不够,在很多省份制造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却是块短板。这说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存在问题,调整得还不到位。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专家束庆年分析,城市化进程滞后、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而对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依然面临市场准入障碍、融资困难、税收负担和法制成本等难题。
“服务业就业比重指标也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所教授孙玉栋认为,用工荒问题在服务业中表现突出,说明服务业市场不断细分,劳动者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歆代表建议,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进行研发创新,让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个指标正相关
表明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
“服务业发展滞后凸显经济结构问题,研发经费不足表明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3项未完成指标的内在联系值得思考,表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陈锡文说。
“从中长期的经验数据来看,3项指标紧密联系,通常是正相关的。”束庆年说,研发经费增长有助于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延伸服务业产业链条,增加服务业的产业价值,促进服务业拓展规模和提升质量,进而带动相关岗位增长。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也能带动研发投入,特别是当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要素价格将快速提升,导致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大幅增长,整个产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
“影响这3个指标实现的共同因素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束庆年说,这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重,扩大就业难度加大。他认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之贯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全过程。
郑玉歆认为,产业结构受需求结构制约,需求结构又受收入结构制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伴随经济增长不断调整,是一个自然规律。它既是增长的需要,又是增长的动力。“三项不达标再次提示我们,要站在经济发展的全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民富国强。”孙玉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