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导世界机床消费市场
全球机床生产基地主要分为亚洲、欧盟、美洲三大地区,其中欧盟以欧洲机床协会最具代表性,而亚洲主要生产国为中国、韩国、日本,两大基地几乎占据全世界生产总值,而三大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三大主力消费市场。
目前,欧洲各国互相采购的比率很高,形成内部区域性的互补效果;亚洲由于各国机床发展水平不均衡,使机床贸易频繁,占据全国近半消费额;而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居多,产值有限需大量进口。
2010年,世界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产值达663亿美元,同比2009年的547亿美元增长了21%。在世界机床产业的复苏过程中,中国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2002~2005年期间,进口机床在中国机床消费中,平均占62%。2006~2010年期间,中国国内机床企业和一些外资机床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2010年进口机床在消费中占比为33%。
中国机床业“大而不强”
作为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早期的机床均属国营,生产效率不佳,出口比例较低;但在国内机床企业大力改革、裁汰冗员,大量崛起“人员精简、产值高”的民营企业等事件后,情况得到好转;同时,随着逐步学习日本、美国的技术设计理念,把主要市场投向汽车、模具、电子等高端产业,采用技术合作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引日本、台湾企业,使机床产业得到大幅度的发展。
但是中国机床产业与其他制造强国相比较,在结构、水平、研发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2009年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已上升至70.1%,但是进口机床仍高达59亿美元,进口产品几乎都是高档数控机床(包括成套生产线)。
可见,针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国产机床长期以来一直供非所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机床主机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配套能力弱,产业分工不清晰;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尚未完全掌握基础、关键、共性技术;高性能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发展滞后于主机,与数控机床发展相应的产业链体系还不够完善;工程集成能力弱,为汽车等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成套生产线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量研发、高级技工和复合型管理等高端人才,这些都制约机床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据悉,目前国内汽车工业占机床行业70%的消费主体,但如此巨大的市场却被进口机床占近80%。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未来中国机床行业市场占有空间很大。
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其中以高档数控机床为重中之重。整个“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机床行业快速增长。
根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规划,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左右将立足国内;除了已经启动的重大专项对高档数控机床生产提出明确目标以外,高档数控机床也被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范围内,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同时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晶明了解到,下游产业的能源、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国防军工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都将进 行大范围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专家预测,在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振兴等背景下,机床行业的旺盛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但对高档数控机床需求将不断上升,对中低档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则将不断下降。
升级改造应注重产品结构
从现状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产品及产业链,虽然高档、中档、低档产品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和用户群,但是产品却存在着相同问题,即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比如,机床制造业,无论是满足高精度要求的高端机床,还是普通、量大、面广的中低档机床,首先要保证机床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传统的机械行业,其产业升级改造,关键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介绍,以消费升级为标志的需求结构升级是当前机床工业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机床行业整体层面转型升级,除在产品上下功夫,更要结合设计、咨询及销售服务等层面。齐齐哈尔二机床总工程师程凤兰也表示,“大而不强、广而不精正是国内产品的通病。而重点行业需要的高档机床目前仍需靠进口。”
现阶段,我国机床产业增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强,而“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机床产业必须高端发展;同时,随着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重新重视机床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机床业面临的挑战很多,而解决之道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提升管理创新水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视在精密性、高效率及产品可靠性方面多下功夫,完成产业升级,实现“大而不强到既强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