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整车企业相呼应,今年以来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走出了超越大盘的行情。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迄今为止,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超过八成的公司股价较年初实现了翻番,有接近九成的公司跑赢了大盘。
与此同时,近期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尽管上半年业绩同比下降的企业仍占大多数,但同比下降幅度已较一季度大幅减 少。这意味着,汽车零部件企业上半年的股价上涨,具备坚实的业绩支撑,二季度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加速减亏,下半年业绩增长几无悬念。
显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业绩回暖,与上半年国内整车销售市场的“火爆”息息相关。但亦有观察人士担心,中国车市在全球的一枝独秀,势必加速全 球汽车业产能包括庞大的零部件制造产能向中国转移。在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已被外资垄断的情况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要想跟上国内车市的发展速度, 不能仅仅“靠天吃饭”,还需未雨绸缪。
八成公司股价翻番
作为周期性行业的先锋,汽车业总是先于其他行业在经济复苏中反转,这一点在上半年的行情中展露无遗。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受政策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599.08万辆和609.88万辆,同比增长15.22%和17.69%。汽车销量的强劲增长,使得A股市场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上市公司变得“炙手可热”。
根据Wind统计,截至7月22日收盘,申万行业分类23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17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涨幅与年初相比翻了一番,占到了汽 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八成之多。其中,由巴士股份变身的华域汽车(600741),作为上海汽车(600104)的配套零部件企业,成为股价上涨的“领头 羊”,由年初的3.33元上涨至9.64元,上涨幅度超过200%。排在华域汽车之后的分别为福耀玻璃(600660)的196%和一汽富维 (600742)的185%。
此外,23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有20家公司今年以来股价跑赢了大盘,接近全部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九成。
与“风光无限”的股价走势相比,表面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上半年业绩可能要“略显寒酸”。截至7月22日,有11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发布了上半年 业绩预告,其中预告同比业绩下降和亏损的有7家,超过了预告公司的六成。但仔细分析环比数据可以发现,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二季度盈利能力全面提升,所有7家 预告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或亏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二季度都实现了减亏。以变动幅度最大的东风科技(600081)为例,一季度东风科技亏损额曾经高达 2565万元,但在7月9日发布的中期业绩预告中,上半年的累计亏损额已下降为1100万元,也就是说二季度东风科技盈利1400万元左右。
长城证券分析师吕磊认为,汽车零部件企业二季度业绩回暖与整车市场的销售状况节奏一致。他认为:“2009年上半年,乘用车行业销售同比增长 25.6%,轿车行业增长22%,从4月份开始,中高档乘用车销量复苏明显,由于国内上市的零部件公司主要为中高档乘用车配套,因此,从4月份开始,中高 档乘用车的逐步复苏将显著增加零部件配套商的订单,从而增加其收入和利润。”
产能毛利双提升
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盈利增长已经进入良性轨道。通常情况下,在汽车行业低谷时,汽车零配件行业属于“两头受压”,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维持 高位运行,另一方面,整车厂商为了降价促销,不得不压低零部件采购价格,因此,零部件企业的业绩常常低于投资者预期。而在整车行业复苏阶段,由于下游需求 的回暖以及上游原材料的低位运行,零部件企业的产能和毛利双双恢复上涨,从而推高其盈利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认为,上半年在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下,国内整车销量节节攀升,一度还出现了部分车型断货的现象,整车厂商目前 都是开足马力生产,尤其是拥有热销小排量车型的部分合资整车厂商,产能利用率已经相当高,相关零部件企业自然也是加班加点。但是,由于部分零部件企业还有 一块海外市场没有恢复,因此,整体零部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相当于高峰时期的八成左右,但比起年初时已有大幅度提升。
此外,原材料价格上半年的低位运行和整车价格的平稳运行,也对提升零部件企业的毛利率、提高盈利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 心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汽车价格总体保持稳中略涨的态势,6月底价格较去年末上涨0.9%,上半年同比上涨0.37%。整车价格的平稳基本保 证了零部件价格的稳定。
与此同时,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却保持低位运行。汽车配件行业所涉及的上游原材料基本可以分为金属类原材料和橡塑类原材料。钢铁在整个行业原材料 中的占比接近64%,铝合金占比为8.3%,此外PU、PVC、PB等橡塑类材料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以2008年8月上市的沪铝0908合约为例,上市时 的价格还接近20000元/吨,而今年以来的价格则在11000元/吨至14000元/吨区间徘徊。
此外,玻璃、轮胎等汽车配件也受益于化工产品的价格下跌。兴业证券王金祥表示,以福耀玻璃为例,2009年公司重油、纯碱采购均价都有望回落 20-30%,一季度销售毛利率已由去年底的31.32%上升至33.92%,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毛利率有望继续保持上扬态势。
加快研发“不掉队”
可以说,伴随着又一次汽车消费浪潮的袭来,国内零部件企业重新步入景气上行周期,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将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金融危机和中 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也会加速国际汽车企业产能及配套需求向国内转移,势必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国内零部件企业造成冲击。如何让国内零部件行业在这次大潮中“不 掉队”,跟上整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与整车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和研发能力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
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从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产品体系也可以看出,除了福耀 玻璃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国内企业产品都集中在内饰、轴承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凭借的是低廉的人力成本,而非研发能力。
要解决“不掉队”问题,关键是重视和加大研发投入。但是国内零部件企业目前已经陷入“利润微薄没钱研发”,“越没钱研发,利润越微薄”的怪 圈。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商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连续数年都仅为0.6%左右,但跨国零部件公司的这一比例却可达7%至10%。
如今,在采购国外零部件上付出不菲代价的部分整车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单靠国内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路子太窄,速度太慢,于是出现了吉利汽车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弥补自身在自动变速器上短板的案例。
但是,对于研发的投入并不是到收购就终结了,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真正跟上全球汽车工业的步伐,只有不断加大研发这一条路可以走,在景气上行周期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然,中国汽车工业的“空心化”会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