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的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从最初的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加工制造逐渐被高科技、信息化为主要生产力的现代化制造业所取代。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步严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中国制造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招工难,招高级技工更难”,已经成为约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我国制造业现状,全民高学历模式已经失败了吗?
流水线制造工艺带来的恶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时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国家政策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粗加工业务。
一条生产线,一套简单的流水线加工流程就是当时制造业的现状。工人们无需任何的学历和技能,只要严格按照工厂制定的工艺流程就能娴熟的完成工作。对工人技能的培训被企业主抛掷脑后,简单粗暴的低端加工逐渐让工人沦为了制造业的机器人。
卑微的社会地位
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对技工的偏见普遍存在。“宁愿去三流的大学,也不去一流的技校”是目前中国家长共同的选择。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工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处在尴尬的社会底层。工资低、干活累、环境差、晋升空间有限是社会对技工的普遍认知。为了适应经济飞速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快餐文化带来的后果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多的是国人思想上逐利化的转变。
国人的投资理念由最初的长远稳定逐渐转变为快准狠的快速思维模式。而技工的培养,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磨。培养一个成熟的高级技工则需要经过数十年的磨练才能最终成型。这与国人快速高效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背道而驰。
在国内,往往大多数家长更加看好高等院校的录取。一个985或者211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初级月薪能够达到8000到10000元。而一个高级技校毕业的普通技工的初级月薪却只能是3000元出头。
即使一个经历数十年打磨的高级技工在企业的月薪可能也难以逾越万元大关。如此巨大的薪资待遇差距也是导致国人纷纷弃技校,选择高校的原因所在。
尴尬的技校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在人才的选拔上趋于越发严格的筛选机制,越来越多的初、高中学生因为学科成绩无法达标,被中途筛选出来进入技校学习。
“成绩不好去技校”,技校无形中成为了差生的收容所。家长甚至将孩子读技校视为人生一大侮辱,但凡有点门路的家长都不会让孩子选择进技校当工人这一步。
反观,我国技校现状,公办的国立技校屈指可数,且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落后、设施配备缺失、教师教学态度敷衍、学生混日子等恶性循环状态。
而随着国家近几年对技校发展的鼓励和重视的态度,越来越多的民办技校逐渐填补了技校数量少、专业设置落后、设施配备缺失等空缺。但是,民办技校规模小,师资力量无法保证、学制短学费昂贵等弊端也显现出来。
加之国家现阶段对技工技术能力检测,并没有一个具体规范的行业标准出台,导致大量从技校毕业的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终的结果还是无法正常快速的进入对应的技能工种开展工作,甚至一大部分技工正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况。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制造业开始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简单的粗加工制造业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需求,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逐步显现。
而普通高等院校注重的是学术方面的培养,在技能方面的培养普遍缺失。技校在技工培养方面又无法跟上企业的需求水平,一系列因素导致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断档。
在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头,难道全民高学历模式真的已经失败了吗?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总共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劳动活跃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政策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我国境内,开展需要劳动力多,技术含量低的粗加工业务。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
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去工业化红利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恰逢世界各发达国家去工业化降低成本时期,大量的外资企业看中中国低廉的劳动生产成本优势,纷纷将工厂转移至我国沿海城市,使得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加工大国。
“中国制造”一度成为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代名词。并且迅速占领世界各国的低端商品市场。
第三阶段是00年以后的转型高新技术产业时期。随着我国老年化问题日益加重,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 大部分年轻人无法像父辈一样忍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低廉的工资待遇,导致工资普遍上涨,生产成本随之增加。
我国自加入WTO 以来,对制造业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低端的粗加工业务逐渐被高科技、信息化技术所取代。
而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制造业技术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基础之上的。
从事低端的重复加工的流水线技工逐渐被高科技的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原有的一条流水生产线可能只需要一台机械手臂就可以高效完成数十人的工作内容。
而对于工人的需求数量则由原来的数十人降至一到两人即可控制整条生产线的生产,工人需要掌握的技能也由最初的低端体力劳动转化为控制机器人操作的高素质要求上来。
国家现阶段的政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用工难、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国家自19年新出台了关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中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
并且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审批,对申请举办中级职业培训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权限,由各市州依法自主确定。针对部分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士开展免费职业培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都是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的因素。
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从人才的基础素质教育到技能培训双重发展,才能确保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了,工业才能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也是一国的强国之根基。
所以,面对我国制造业现状,全民高学历模式并不能算完整意义上的失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学历人才来攻坚,同时也更需要既有高学历,又有高技能的人才来完善和实施。大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才是中国教育未来必须要面对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