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玉立集团研发团队中的“四虎将” 在湖北玉立砂带集团有这么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他们并没有耀人的学历和文凭,也没有博士、硕士的光环,但是他们都是由“玉立模式”培养出来的玉立
在湖北玉立砂带集团有这么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他们并没有耀人的学历和文凭,也没有博士、硕士的光环,但是他们都是由“玉立模式”培养出来的玉立人,都是由“玉立精神”煅造出的玉立科研工作者。他们热爱玉立,刻苦钻研,忘我工作,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在这个团队诞生,一个又一个专利在他们手中铸成。他们不分主角和配角,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着,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书写着玉立的传奇。谢志祥、邓望光、王良、郑金明等就是这个团队中“四虎将”。在今年的全国涂附磨具专家委员会年会上他们分别获评行业涂附磨具工程师职称。征服洋设备的土专家

1983年,谢志祥经熟人介绍到蒲纺集团工作,由于蒲纺集团是国有企业,刚走出校门的他仅是一个临时工身份,感到前途渺茫。198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亲戚介绍他应聘进玉立砂带集团(原通城砂布厂)工作,当时玉立公司仅是一个民营小厂,但灵活的管理和用人机制、优秀企业文化氛围,使他看到了希望。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在基层默默奉献。刚进厂时分配在砂布车间植砂岗位,当时生产线还是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厂里连板车都没有,领砂都是自己一包包从仓库背下来,那时的植砂机没有现在先进,除尘效果很差,大家常常是灰头土脸,条件很艰苦,但他不觉得累。他在生产线上虚心向同事学习,逐渐熟悉了砂布砂纸制造工艺技术,掌握了设备的性能。1985年至1987年他先后从事砂布植砂、化胶、头胶、配料岗位。1988年后,由于工作努力,先后在木砂车间任带班长、车间主任,将车间管理得井井有条,车间效益逐年上升,也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另眼看待。1994年以来,他先后在公司异型车间、砂布车间、砂带一车间、砂带二车间、水砂一车间等多个车间担任车间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
1997年2月,公司新上国内第一条完全靠自主创新的砂带项目,此前中国第一条砂带线完全依赖引进。而我公司自主研制的生产线没有现成的设备,没有现成的图纸技术,完全依靠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摸索,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谢志祥被任命为砂带车间主任,面对新员工、新设备、新技术,面对质量上不去、市场打不开等重重困难,谢志祥同志没有胆怯,没有退缩,带领员工勇往直前,过关斩将,历时10个月,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国产砂带线终于一次性试产成功。终于将优质的犀利砂带推向市场。
2001年,公司率先在越南办厂,是国内同行业第一家走出国门办厂的企业。谢志祥被派往越南分公司主持工作,由于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是国内行业首创,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公司发展,导致产品迟迟不能上市,谢志祥大刀阔斧进行整改,一心扑在工作上,与员工们在工地上同吃同住,一天十几个小时,使工程项目如期顺利投产,使犀利产品迅速在越南上市,并很快抢占了东南亚市场,使公司在国外的第一个据点得以巩固,为玉立进军国际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3年,公司从欧洲全套引进一条进口砂带生产线,谢志祥又被调回主持砂带二车间工作,面对洋设备、洋工艺,谢志祥继续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带领车间工程技术人员将洋设备治理得服服贴贴,并汲取洋设备经验的基础,大胆改进工艺,改造部分设备,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洋设备生产出来的高档砂带迅速抢占国内市场。他们从人员配备、技术管理、原料检测、包装材料均同国际接轨,同时,提高产品结构档次和科技含量,开发出系列高档砂带产品,用来和进口产品竞争。如软布基砂带,因其质量好,价格便宜,已经成为车间的主要产品,其销售量日益上升。还有科技含量更高的锆刚玉砂带、金属磨削砂带,抗静电砂带、涂层砂带等已形成特色,其品质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媲美。
这就是谢志祥,玉立土生土长的土专家,一位在生产线上奋力拼搏的人,他用对事业的热爱和执著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不知疲倦的产品销售工程师

2000年进厂时,被分配在水砂车间实习,一年后,被公司选拔到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进修涂附磨具生产技术。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回到公司后,先后在水砂、砂布、砂带一、砂带二车间的各个岗位工作过,曾任车间带班长,在此期间,因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2004年,进入玉立集团新产品开发科工作, 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先后参与公司中软布基砂带、DCY71防堵塞板材砂带、金属复合板砂带、全树脂砂布、高档木砂纸等新产品的开发,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出差对于产品销售工程师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们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市场上奔波,有时今天在北京,明早又有经销员要求他到广州了,为了稍纵即逝的商机,为了迎合高端用户负责人的接待时间,为了那份光荣而崇高的使命,他们转战南北东西,车轮滚滚,步履匆匆。“舍小家顾大家”在他们身上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但是为了犀利产品更多进入高端市场,他们无怨无悔。邓望光的小孩经常生病,父亲也身体不好,由于小邓经常出差,一切家务事都是爱人打理,有时小邓在外面一呆就是半个多月,回家后看到幼小的孩子和虚弱的父亲,小邓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愧疚感,但只要接到任务,他总是带着那份牵扯不断的牵挂,毫不迟疑地奔赴市场一线。
在成功者的字典里,每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用艰辛和汗水铺就,每一块领地的建立也总是离不开拓路先锋的奉献和付出,小邓就是用一种“挤”和“钻”的精神诠释着什么叫做锲而不舍。2009—2010年,他负责高端市场、专业市场产品研发,让玉立高新产品成功进入国内不锈钢制品、汽车制造、电子、风电、造船等专业领域。2012年,负责堆积磨料砂带、BAJ61不锈钢中软布砂带、TAX61不锈钢硬布砂带等金属行业产品的开发,所开发的产品已进入国内的航空、精密铸造、超硬金属精密抛光等行业。
十五年来,邓望光多次被公司评为“工作标兵”、“劳动模范”,获得集团公司“重大贡献奖”“创新进步奖” “小改小革奖”等数十项奖项。2010年被通城县委评为“五四青年突击能手”、主持申报的专利有2项,获得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一项,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通城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邓望光常说:“十个多亿的高端工业和专业市场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也是我们梦想的远方”。多年来,由于洋产品的一统天下,这扇门一直关得紧紧的,今天,在小邓为代表的玉立销售工程师和经销员队伍的努力下,终于有能力有底气去叩开这一扇扇神迷的大门。
乐于进取的科研“尖兵”

1998年,高中毕业的王良进了玉立,分配在水砂二车间上班。车间主任把他安排在植砂、砂油岗位,刺鼻的气味和枯燥的劳动并没有吓退这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他总是认真对待工作,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车间的师傅。2002年,公司号召有志青年自费去河南工业大学深造。看到这个通知,王良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颗求知的心在不断地敲击着自己的心灵。经过自己再三考虑,他还是决定自费去读书。他一心扑在学习上,如饥似渴般地吸收专业技术的精华。有一次星期天放假,同学们组织去看黄河,头天晚上他答应得好好的,到第二天集合的时候却没看见他的人,大家几乎找遍了整个校园,最后在图书馆找到了他。原来昨晚睡觉的时候他想到今天实验课上使用的某种材料性能自己还不是很清楚,就一大早来图书馆查资料,全然忘记了跟同学们去看黄河的事。
2005年,王良完成了在郑州三年的学习,被分配到研发科,初到这个岗位,他心里不免有些担心,因为自己只是有点理论知识,还没有车间实际操作经验,研发一旦出错,就会造成几十几万甚至几千万的损失。为了让自己更好更快地胜任工作,他的身影不分昼夜地穿梭在车间的每一个岗位,观察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记录生产时流水线的速度,胶料的温度、浓度,干燥窑的温度和时间等数据,晚上在办公室加班整理这些数据,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仔细分析每天的生产情况。有时为了改进某一个配方,他会先在实验室试验几套或十几套配方,逐一分析每种材料在配方中适用情况,最后选取最佳配方到车间小试。正是因为王良的这种严谨态度,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年来,他和他的同事相继研发出涂层锆刚玉、菱形砂带、堆积磨料砂带等产品,还参与了车间工艺的改进工作。
2012年,玉立成立锆刚玉砂带技术服务公司,王良负责该产品的研发与售后服务工作。锆刚玉是公司的一款高档产品,以前有客户反映砂带不耐磨,磨削量不高,对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形成了一定的阻力。王良接手后把公司的产品和外面的产品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分析和磨削测试,找出其中的原因,取长补短。根据产品的要求对锆刚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大的改进,生产效率、正品率都有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通过测试改进后的产品,磨削效果与国外一品牌的品质不相上下,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当你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以后,你又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王良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走向成熟的草根专家

郑金明无论是刚进玉立时还是调入研发科后,一直把学习奉为立身之本。2000年夏天,毕业于咸宁地区机电工程学校的郑金明跟随打工潮到广东当技工,仅呆了一年就选择回家。恰逢玉立面向社会招工,便走进了玉立,当了一名普通的头油工。面对当时普通得不再普通的岗位,郑金明深知要想日后能有更大发展,在技能技术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下大功夫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2001年,公司要选拔一批年青工人到河南工业大学磨料磨具专业学习,经车间推荐,他如愿走进了这所高等学府,深造一年,为他后来从事磨料磨具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3年3月,学习归来,在车间实习一年后的郑金明正式调入研发科,一直埋头工作在新产品开发的第一线。十年来,他按照上级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玉立科研尖兵。郑金明专攻异型产品开发,像百洁布、泡沫模块、钢纸、网格砂布、尼龙轮等,其中几样产品的研发成功都开了国内同行业的先河。
2011年春,郑金明接到了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为公司开发无纺布项目。接受任务后,他就马不停蹄地搞论证、跑市场,搜集各种样品,查找各类数据,选择设备供应厂家。2013年7月,无纺布项目合同正式签订,全套引进了欧美国家的无纺布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同年11月,设备安装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是“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没有周末、节假日,早上七点半到车间,在外国工程师到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下午六点外国工程师离开,他们又加班到晚上十一点,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安装设备到位。在安装现场,郑金明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把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无纺布安装现场发挥到了极致。
玉立无纺布项目终于成功投产,这是郑金明进入玉立以来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玉立跨越发展的大项目,也是他压力最大、投入精力最多、记忆最深刻、最满意的项目。他敢于向洋设备开刀,不断冲刺安装与调试中的难题,团队共完成技术改造20余项,他自己独立完成就有10多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玉立无纺布项目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金明扎根新产品研发的前沿,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拥有大专学历的中国磨具行业的“土专家”,是玉立知识型员工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