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11年棉花收储以来,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于双轨制运行。按标准级皮棉价格测算,内外棉价差曾一度接近5000元/吨,当前仍徘徊在3400元/吨左右。内外...
自2011年棉花收储以来,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于双轨制运行。按标准级皮棉价格测算,内外棉价差曾一度接近5000元/吨,当前仍徘徊在3400元/吨左右。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纺织企业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实行棉花收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保障市场供应。但当收储政策进行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已经是举步维艰,四面楚歌。改革在所难免,形成更具生命力且兼顾产业链各方公平的棉花调控机制已成业界共识。棉花直补接棒棉花收储,乃形势所逼,大势所然。
棉花收储逆周期调控,应为一时之策而非长久之计
2008年雷曼倒台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棉价一路狂跌,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多次进行棉花收储逆周期托市,即减少棉花短期供应,促使产需新平衡,以此减缓棉价下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掀起的全球性救市计划使得棉纺织行业起死回生,加之连续两年的棉花减产,最终促成了2010/2011年度的棉花大牛市,在此期间,中国政府低吸高抛,调控棉价收放自如。2011年的棉花收储同2008年相比,虽然都与外贸环境的突然恶化有关,但依然存有较大的不同。2011年的棉价暴跌含有政府主动调控的因子,这就决定了时下纺织产业很难得到政府刺激政策的支持。长期的纺织产业萎靡不振无法令棉价走高,而为了保护棉农利益,中国政府只能“被绑架”持续进行收储,本来只是一时救急之策,现在反而成了调控产业的长久之计,后果不言而喻。
棉花收储陷“收多抛少”的泥淖中,难以为继
棉花收储作为短时之策,是通过调节市场供应来促成棉纺织行业的产需平衡,最终实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密切配合。而一旦棉花收储成为行业救市的唯一手段,就会打破市场原生态的贸易环境。据统计,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棉花年度中国政府累计收储棉花约1063万吨。而截至2013年7月31日,2012/2013棉花年度国家展开的三次棉花抛储,合计投放量约425万吨,只占总收储量的40%。当下中国纺织行业正经受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转型阵痛,而外需不足、内需不振亦让纺织企业复苏之路坎坷异常,在此环境下,棉花收储无疑将陷入“收多抛少”的泥淖中,难以为继。
棉花收储人为割裂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重了纺企负担
中国棉花收储实行价格托市政策,2011/2012棉花年度执行标准级皮棉收储价19800元/吨,2012/2013棉花年度标准级皮棉收储价提升到了20400元/吨。根据内外棉价格指数统计,自2011年棉花收储以来,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于双轨制运行。按标准级皮棉价格测算,内外棉价差曾一度接近5000元/吨,当前仍徘徊在3400元/吨左右。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纺织企业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
事实证明,棉花收储政策有其实施的局限性,并不适合于任何时期。当今全球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全球贸易萎缩,而中国也身处结构变革的关键阶段,纺织产业内外部受到双重挤压,复苏之路漫漫。棉花直补接替棉花收储是恢复产业原生态贸易环境、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贸易公平竞争的必由之路。改革已成共识,棉花调控即将迎来拐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