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自1988年投资中国内地以来,依靠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迅速发展壮大。最近媒体报道称,四川乡镇干部像“抓壮丁”一样将大批工人送到富士康上班,甚至为完成招工指标有公务员被顶包进厂的情况发生。富士康将如何应对中国人口红利渐失的情况?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前段时间表示,到2013年8月,富士康内地员工的工资将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倍,达到4400元。内地员工薪酬将超过台湾本部。从2010年以来,富士康已经连续3次调高员工基本工资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富士康的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其中中国内地员工超过100万人。
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内迁,富士康巨大的用工量却难倒了企业和政府。
中国人口红利渐失
根据人口学家蔡昉的测算,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结束。到2013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之后就是负增长。2013年将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转折点。
人口红利快到尽头,中国目前已经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的现象,中国在劳动力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未来要想保持增长,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则涉及到产业转移以及企业提高内部效率。
由于劳动力人口减少,中国劳工成本上涨,近年来富士康开始遭遇招工难题,不得不连续提高员工工资。即便这样,招工对于富士康来说仍然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地方政府各显神通
在引入富士康时,除了优惠的税收、用地等条件外,四川政府承诺帮助招募劳工。政府指派每个市都要完成招工任务,每个县都分到了几千工人的招工名额。因此,像“抓壮丁”一样,乡镇干部将大批工人送到富士康上班。今年春节前,因为没有完成富士康的招工任务,一些公务员不得不去成都富士康工厂“顶工”。
郭台铭的老家山西晋城采取了“政府投资建设厂房、富士康回购”的模式,投资17亿元为富士康建厂。为破解招工难题,政府还专门设立“介绍补贴”,从市财政预算和就业专项基金列支,每介绍一人去富士康上班,介绍人就能领到300元到500元不等的补贴。地方政府花费人力、物力、组织资源替富士康招人,此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工资上涨数倍
从2010年起,富士康连续3次调高员工基本工资水平,目前每月基本工资已从2010年6月前的900元增长到2200元。郭台铭5月表示,中国内地富士康员工追平台湾基本工资还不够,到明年8月,现在的工资基础上逐渐要再加一倍,而按照这个标准,到明年8月,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工资将达到4400元。
加薪会为富士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作为代工工厂,富士康的利润并不高,今年因成本上升,利润率还在下降。
加薪将增加数百亿支出
可以设想一下,按富士康内地100万名员工计算,在明年8月加薪之后,富士康每月将新增支出22亿元,若把社保等各项数据相加每年则增加支出超过300亿元。这对富士康来说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开支。如此大幅的涨薪会“打折扣”吗?富士康能顺利消化如此大的成本上升吗?时间很快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5%下降至4%。加薪对制造型企业来说,面临新挑战。
投资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中国大陆员工工资上调,这促使富士康寻找海外投资机会。印度尼西亚具备富士康考虑的两个因素,即充足劳动力和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印尼的今天就像中国的昨天。
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近日表示,富士康科技集团将在该国建立业务,未来5至10年投资50亿至1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尼平均月薪仅113美元,只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加上具有巨大的市场,对富士康的吸引力之大不言而喻。
富士康因为员工工资低加上不时出现的劳工纠纷,被外媒和国外劳工组织称为“血汗工厂风波”。
外界压力促使转变
在外媒对苹果供应链的指责声中,今年1月苹果加入了美国公平劳工协会,并邀请它调查富士康的工作状况。
美国公平劳工协会调查之后称富士康存在工作超时情况,违反劳动法规,并且还有健康和安全问题等,随后富士康表示愿意跟进配合。
减少加班员工流失
2012年2月,富士康承诺降低加班时数,努力缩减劳工每周加班时数不超过9小时。但是员工并不这样认为。
目前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年轻人都想趁年轻在短时间内积累财富,他们乐于加班,而不是象发达国家工人那样更在意享受生活闲暇。以前加班多时,员工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的月薪,而且离职率很低。现在不让长时间加班之后,月薪大约只有2k左右,离职率也在增多。
目前,富士康所面对的困境是一方面是要应对外国媒体和劳工组织的压力,一方面是减少加班之后不断上升的离职率。也许等明年8月底薪翻番之后,员工的收入增加,对减少加班也能接受,但在没加薪前,减少加班意味着收入大幅减少。
由于富士康是欧美企业的代工工厂,为回应外媒和劳工组织的压力,不得不减少员工加班。这样一来,员工对薪资不满,离职率开始上升。如何面对两难困局,不仅是富士康目前所需要思索的,也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所需要思索的。中国薄利多销的“世界工厂”模式是否走到尽头,富士康的命运将会提供初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