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导语:从时点上看,央行1个月内两次降息,同时提前于市场预期,充分表明经济下滑幅度已经超出央政府“容忍底线”。 央行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1...
导语:从时点上看,央行1个月内两次降息,同时提前于市场预期,充分表明经济下滑幅度已经超出央政府“容忍底线”。
央行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这自今年6月8日以来央行第二次降息,并且继续采取非对称降息形式。从时点上看,央行1个月内两次降息,同时提前于市场预期,充分表明经济下滑幅度已经超出央政府“容忍底线”.而从效果上来看,央行继续采用“非对称”形式,不仅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种延续与深化,更向市场传达央搭建利率市场化政策框架决心,甚至从某一种角度上来看,利率市场化似乎不“制度确定”过程,而一个“制度先行”过程,但政府需要做出更多抉择,来解决经济增长、市场化政策与经济转型之间尖锐矛盾。
非对称性降息意味着选择性“保增长”
反观经济基本面,不难发现,央行此次降息,似乎也向市场提前传达了两大方面讯息:一通胀呈现加速下滑趋势,6月CPI同比增长低于市场2.3%预期概率较大;第二,经济形势异常不乐观,二季度GDP增长或微超7.5%政府目标,6月份工业增加值也不乐观,这都与6月PMI指数反应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国内经济依然面临异常严峻与急迫“去库存化”进程。
特别需要注意,贷款利率下调更多,而且下限倍数继续调低,也从侧面反映出6月信贷概况依然悲观。目前,信贷需求端压力空前,从PMI指数反应情况来看,企业新订单指数与生产指数异常悲观,原材料补库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单体甚至失去了“透支预期”能力。笔者认为,身处后危机时代迷茫期,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十分匮乏,经济下滑引发系统性累积风险持续增大,从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触嗅”到了经济硬着陆危险,政府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时,势必将加大投资力度,缓解经济探底风险,为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赢得必要空间与宝贵时间。
值得一提,央行此次降息,还特别提到“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央再一次向市场传达“房地产调控”决心与信心,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同时不能触碰“地产调控”政策纲领,央要举全国之力来推动“去房地产化(泡沫化)”进程,甚至不惜牺牲必要经济增长,也要使国经济摆脱被“房地产绑架”被动局面,来最大限度地为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更为强大后台支持。
政策多元 偏于“市场化”
相对于降息,此前市场更多关注却“降准”.笔者相信央行比市场更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海外环境复杂与当前季节性效应,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所需要条件比以往都要容易,而且通胀反复风险不大。降准一个不可回避事实,这其不仅包含着对商业银行自身对于流动性需求考虑,更多对利率枢抬升担忧。因为只有利率低,信贷才有刺激空间,但信贷投放却挤压银行同业规模,反过来抬升利率,不利于刺激政策实施,如此循环,出于对经济增长考虑,央行依然有较大空间降准空间。此外,面对外汇占款减少、财政存款上缴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上缴等多种负面因素,也对降准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不可否认,央行降准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或许有更大功效。身处当前环境看政策效应,降息释放更多一种信心,而降准释放却一种“实惠”.降准比降息更有助于降低银行可用资金成本,更有助于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实际上浮倍数(信贷供需不平衡,银行断然实施下限倍数),进而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为经济转型提供必不可少“成本优势”.故年内笔者对降准,比降息持更加乐观态度,下半年降准次数修正为2-3次,降息次数修正为至多1次。
此外,近期央行却频繁运用逆回购操作,用流动性期限错配来缓解资金面压力。笔者认为,央行更倾向于市场化政策手段来调解市场,这与非对称降息带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换句话说,央致力于搭建更强大市场化政策框架,要运用多元化政策手段来调控市场,充分考验并测试市场对于市场化政策承受压力与底线,为经济转型期营造更加完善、更加适宜政策周期环境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不论利率市场化,还经济转型,都一个极其复杂系统性工程,需要经历长期经验沉淀才能完成,期间,一旦经济下滑幅度超过政府所能承受底线,央依然将适时推出传统刺激政策,来缓解经济转型期阵痛。深化来看,央不仅要地产调控与“转型阵痛”作出选择,更要从“市场化政策”与“转型阵痛”做出平衡,而平衡目要为经济转型赢得更为完善市场化政策与经济环境,但利率市场化政策框架搭建,牵一发而动全身,时时考验着政府当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