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温州部分中小企业曾放弃实业转投地产、民间金融,产业空心化之后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局,在房地产降温、银根收紧、企业信用下降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资金周转”问题或...
温州部分中小企业曾放弃实业转投地产、民间金融,产业空心化之后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局,在房地产降温、银根收紧、企业信用下降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资金周转”问题或成为温州中小企业2012年关键词,温州实体经济增长进入放缓通道。
落寞的制造业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区域产业格局调整、务工群体新诉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持续多年的“节后用工荒”今年在浙江如期而至,温州、台州、绍兴、义乌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区域的形势最为明显。
去年年底,在温州永强经济工业园中,很多企业门口竖着招工广告牌。春节后,广告牌仍然竖在厂门口,“急聘”、“长期招工”等字样非常显眼。中国证券报记者粗略计算,大部分企业缺工人数在100至300人之间,用工荒成为当地普遍现象。
同时,部分企业计划缩小生产和投资规模。根据温州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2012年温州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计划在今年扩大投资规模的仅占8%,而缩小规模的占22%,基本持平的为主流。根据温州市外经贸运行监测系统近期对195家重点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订单下降明显,多数企业对今年出口信心不足。
王老板经营一家仪器仪表公司,尽管目前的订单情况还不错,但王老板和他的生意伙伴们也仅是维持现状而已,今年没打算增加生产线。因为资金有限以及担心房地产泡沫,他们没有购买土地和厂房,而是租用厂房,然后购入生产设备。由于下游元器件供应无法保证,再加上劳动力紧缺,王老板一直没有增加生产线。“我担心经济一旦掉头向下,工厂就会停工。”王老板说。
王老板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江浙乃至上海的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或关停,资金短缺并不是首要问题。“其实是积重难返的行业问题。”王老板分析。
由于温州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成产业升级,竞争力没有得到实质提升,当原料和人工成本上涨以及外需下降的情况下,原有的优势消失,而新的技术、质量优势又没有建立,自然会面临危机。由于技术升级的投入较大,而且作用不能立刻显现,于是企业主们大多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从房地产行业开始兴盛开始,实体制造业就逐渐走向落寞,无论外贸还是内销。因为房地产行业超高的利润率,大量的资金从制造业抽逃,蜂拥进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对资金、人才的挤占效应日益显现。
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有实业背景。这些实业企业,无论是服装公司、眼镜厂还是电器公司等,其主营业务很可能已经不再盈利。这些实业企业通过采取集团化经营,成立房地产子公司,涉足房地产。实业企业则成为提供融资的平台,集团的大多数资金都投向房地产。
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两种后果:其一,因为没有资金支持,专注于实业的企业既不扩大再生产,也很难产业升级。当遇到用工、用料等成本普遍上升的情况时,停业就成为必然选择。其二,越来越多的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正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尽管看上去我们是做仪表的,和房地产没关系。但我们生产的仪表,只在建造新的建筑时才能用到。”王老板说。
信贷危机或致资金“断流”
接受记者采访的温州企业主们表示,除去中西部产业迅速崛起促使农民工回流,以及服务业吸纳能力增强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等原因,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日益增多,也是用工紧张、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但民间信用危机和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导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已成为中小企业运转困难的重要因素。
2011年温州部分企业及民间资本因资金链断裂问题而出现关停或“跑路”现象,导致民间金融危机,损害了温州的商业信用。据当地的企业主反映,一些外地供应商降低温州企业的货款拖欠额度和缩短货款时间,进货商也降低对温州企业的预付款额度,致使企业周转资金剧减。信用危机降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用度,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融资行为。
此外,民间资金也不断压缩借贷规模,并向债务人或融资中介抽资。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使房地产价格和交易低迷,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我认为温州问题是产业结构落后的集中体现。”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浙江监管局原局长杨小苹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两会”上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