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财政部的消息称,中国将自下月起减免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其中涉及不少产能过剩行业。
消化过剩产能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的宏观调控继“去库存化”后,从三季度迎来了一个异常艰苦的“去产能化”阶段。
然而,中国需要消化的过剩产能规模空前,出口关税的调整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22日发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过剩产能的作用下,大量库存使得监测企业被动降低设备利用率,其经营仍然以消化库存和现有生产力为主,新生产力投资意愿持续下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分析师范剑平认为,当前必须一方面扩大需求,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才可使各行业的供需逐步恢复平衡,保留下来的产能才可能提高实际利用率。
“只有当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企业才会看到供求平衡,并进入新一轮设备投资,从而改变单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范剑平说。
事实上,当前面临的“去产能化”任务十分沉重。中国上一轮经济发展扩张期长达创纪录的5年,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而当前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低位。
研究人员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周期基本上是对称的,扩张期是5年,收缩期的时间也大致相当,产能利用率指望马上回升并非易事。
按照今年3月份工业增速8.3%计算,与中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相比,大体可估计中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只有60%左右。
被看做工业运行“风向标”的用电量也出现下滑。今年前4个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比去年同期降低202小时,一些发电和电网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市场经济发达省份浙江曾一度是中国的缺电大省,而一位企业界人士近日却对新增电厂的建设感到担忧:“用电量在下滑,如果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过低,整个经济形势就会很困难。”
政府官员们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前不久的一次论坛上提出,进一步优化集中国有资产,以应对企业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的局面。
面对沉重的“去产能化”,中国今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600万吨、造纸50万吨。中央财政将采取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
政府还提高了项目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项目资本金比例,引导金融机构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不少人表示,这一轮“去产能化”不像此前“淘汰落后产能”那么简单,其“复杂”程度前所未有。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各行业调整的压力首先来自出口需求萎缩,而目前产能闲置最为突出的就是近年来为出口需求定制的生产能力。
范剑平说,这部分产能既非高能耗、高污染,也非技术落后,相反是技术较先进、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能,如船舶专用钢板、电子设备等。
统计显示,中国一季度工业领域中唯一出现增加值负增长的竟然是高新技术的电子工业,累计下降5.3%。
与之相对的是,由于国内基建投资巨大,为内需服务的水泥、粗钢等产品局部回暖。
近两年来,中国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大量投资定制了一些生产高技术产品的设备。“现在,我们支持的高新设备与高新产品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部分高端产能是无法转向内需的。”浙江省绍兴市市长钱建民说。
这位长期在基层抓工业的政府官员话语背后透露出,这次淘汰过剩产能可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运行局局长朱宏任认为,由于当前外需环境并未改善,而经济下滑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
朱宏任说,本轮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尽管政府正全力以赴,而最终解决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世界经济的真正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