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马的在建新建项目,除了环境评估,还应该进行能效评估。”5月11日,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首位本土籍总裁,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朱海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呼吁。
朱海建议把能效评估和环保评估放在同等位置的背后,是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对节能增效的日益重视。
4月6日,国务院转发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简称EMC),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为了更近距离亲密接触中国庞大的碳市场,施耐德电气在今年年初亦把其亚太总部从香港迁往北京。与此同时,施耐德电气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向解决方案进军”。
施耐德电气战略: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举
《21世纪》:就亚太区的战略布局来说,施耐德电气的定位是一个电器设备制造商,还是一个节能服务公司?
朱海:我们既不是定义为电器制造商,也不是节能服务公司,我们叫能效管理专家,既可以卖设备,也可以提供节能方案。
我们现在有几百人,未来可能有上千人的能效管理工程师,但市场可能需要一万个、十万个,这不是我们一家公司的力量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基于我们传统的设备制造的技术优势,为其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提供设备,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全力以赴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战略发展定位上,施耐德电气在去年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作为一家卖产品的公司,我们已经得到很多认可。如果我们想通过提供针对客户难解的解决方案使客户满意,那么我们必须成为一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到2011年底,我们将从一家产品公司转型为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举的公司。
事实上,施耐德电气自身就正在全球实施一个“能源行动方案”,在施耐德电气的全球生产厂区内,人均能源消耗量降低10%。施耐德电气法国总部R&D中心使用TAC Vista(r)持续地对水处理、暖通空调、电梯及建筑中其他主要功能实施监测, 节能增效30%。同时,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21家工厂已经在行动。
向解决方案进军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变化。事实上,这不只是一次变化,而是一次转型。
《21世纪》:为什么要两条腿走路?
朱海:如果把现在节能市场比喻成一个饺子宴,则我们就是能提供各种各样的饺子馅,同时我们也能够自己包出一些特别的饺子。
由于这个市场巨大,所以我们既卖饺子馅,面对一些大的用户,也自己包饺子。
合同能源管理:“中国不差钱”
《21世纪》:《意见》指出,EMC发展目标为,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如何看待中国EMC市场?
朱海:EMC未来在中国肯定是主体,但是根据目前EMC进展的效果来看,EMC方案的项目多变成了能效解决方案的项目。因为在前期投资阶段,用能单位就说自己有钱购买设备进行节能增效。
《21世纪》:你认为中国的EMC在资金方面不是难题?
朱海:资金不重要。当一个EMC项目真正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益时,很多用能单位不一定会选择EMC,因为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中国不差钱。再者就是目前中国节能改造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节能服务公司收回成本也很快。基于此,我们绝大多数提供的是能效解决方案,但是会用EMC的方法出现在中国市场。
比如我们最近有一个7000万的合同项目,就没有采用EMC;但反而有一个600万的酒店节能改造项目方案用了EMC。
这个600万的项目,甲方是一个租赁方、运营方,他不拥有酒店建筑本身,所以他不会自己花钱来做节能改造,他选择EMC。这600万投资就由施耐德电气出资,我们再通过4到5年节省下来的电费收回成本以及实现盈利。
《21世纪》:目前国内哪些行业EMC做的比较多?
朱海:一些传统的重工业行业,比如说建材行业,典型的比如水泥、钢材、钢铁,其实也就是中国的一些能耗大户。
对这些能耗大户,以前做的主要是对其“关停并转”,但未来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节能改造,对其实行管理节能以及技术节能。这样,在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实现30%的节能目标,应该是不难实现的。
对于EMC而言,目前还属于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时期,随着这些易摘的果子都摘完以后,对于EMC的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就会提高。
《21世纪》:EMC在中国目前的竞争激烈吗?本土的节能服务公司现状如何?
朱海:在节能服务这方面,中国目前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但是随着EMC的发展成熟,我想这种状态很快就会解决,因为EMC对用能单位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至少在回报期内没有倒闭。而就竞争来讲,目前这一块市场的蛋糕还非常大,所以竞争不是很激烈。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能切掉蛋糕多少的问题。
国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做专项性EMC的比较多。比如专门做水泵的节能,由于90%的水泵没有使用节能方案,我给你装了马达,五年之内节省下来的电费你给我做投资回报就行了。
《21世纪》:《意见》提出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如何看待这个政策?
朱海:其实这个优惠政策只是解决了目前EMC公司承担的额外负担,而并不是给这些EMC公司的额外优惠。
我们分析一下EMC公司的资金成本:一个200万的合同,如果他分成4年作为回报期,这个合同有可能就变成了800万,那么他的营收在账面上看就是800万。但成本实际上增加了600万。按目前中国的税法要求,这600万是要上增值税的。目前《意见》解决的只是这个问题。
但同时,我觉得中国政府的很多政策其实是希望引导投资的。当这个行当能够带来超额回报的时候,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都会涌入,而这是中国政府想在节能行业看到的事情。
政府应对新建项目增加能效评估
《21世纪》:EMC在现实使用中面临哪些难题?
朱海:做EMC,在很多方面是要资质的。但是资质是哪些部门发?有些是建设部,有些是环保的,有些可能是当地政府的,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另外,哪些资质是必须的?我们怎么来规范?EMC的很多奖励制度可能都是本地的,我在这里交税,在这里可以退款,但是对一些跨国公司怎么办?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是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里都要设一个EMC的公司?
《21世纪》:国务院表示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不再审批、核准、备案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但现在有些项目刚建成就要做节能改造。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节能减排方面,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应当是什么样的?
朱海:为什么中国节能改造市场大?因为有太多的多、快、好、省的项目。
以“省”为例,我们讲的省就是一次性投入和运营之间的关系,建设初期可能是省了,但是给运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所以前几年国家开始对所有的项目进行环境评估,这是走的第一步。
其实我觉得现在最应该呼吁的是,除了环境评估,在上所有重大项目之前,还应该进行能效评估。
我们现在提供给客户的方案就有两种:方案A可能比方案B贵15%,但A可以节省20%的能源。基于一次性投入“省”的考虑,在现实中,A在国内很难有人选择,或者很少人使用。但是长远来看,对国家来说是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一方面在进行节能改造,而同时又对新建项目的能耗标准熟视无睹。
如果中国能够对新建项目真正地抓好能效评估,就像我们现在那么重视对环境的评估一样,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这也是政府应该加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