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聊城泰通精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各种型号的轴承滚子正有序下线、装箱、发货,自动化的生产线24小时运转不息。今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提升,新建3条数控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相比之前的普通无心磨床,改造升级的新生产线增加了精磨砂轮自动修整器和对产品断料自动停机的监控系统,可实现每分钟生产230粒七类轴承滚动体,对滚动体外径尺寸相互差控制到2微米以内,从而使生产成本节约20%,生产效率提高30%。”该公司生产主任荣钦曾告诉记者。
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市立足本地产业实际,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机遇,聚焦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设备焕新、技改升级”行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同时,锚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节能降碳、本质安全等重点方向,大力实施工业技改提级工程,帮助企业谋划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开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改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改服务,常态化开展技改要素供需精准对接,推进产业焕新、产品换代、绿色发展,让“技改红利”惠及企业,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传统产业技改升级。
“十四五”以来,我市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800余个,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4.7%。鼓励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全市累计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专题活动270余场,推动3000余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大刀阔斧地推动设备更新迭代,还要坚定不移地在核心技术上“啃硬骨头”。
9月12日,茌平区的七星医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园区内,一卷卷高阻隔铝箔在装车发货。“这是我们与聊城大学联合研发的新产品,阻水阻氧性能比传统产品有大幅提升。”该公司技术副总解长全介绍,这款打破国外垄断的创新产品,不仅性能优于进口产品,每吨成本更从16万元降至2万元以内。
小技改不停步,大技改大跨步。不久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聊城市精密轴承集群”名列其中。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轴承产业特色优势,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壮大优质企业规模,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高标准举办全国轴承展会,不断提升“聊城轴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打造国内先进的精密轴承产业集群。集群年产轴承锻件近100万吨、钢球500亿粒、保持器120亿副、轴承成品90亿套,多项产品市场占比居全国前列,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精密医疗等高精尖领域。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环节。我市高度重视工业领域创新能力提升,今年7月出台了《聊城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推动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智改数转步伐、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等六大方面推出20条奖励(奖补、补助、补贴)政策,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真抓实干的务实举措推动创新平台升级,促进技术研发创新,助力新兴企业发展壮大,全方位支持企业实现跨越式转型升级。
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是助推企业实现产能“焕新”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发力高端化提档、智能化提标、绿色化提效、安全水平提质、设备供给提优,统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在强化政策供给、服务保障、项目储备等方面久久为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