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外面马路上的卡车轰鸣声源源不断,那都是来提货的。”近日,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对前来调研的上海证券报记者说:“新业务开始盈利,原有业务持续复苏,今年比去年好,下半年会比上半年还要好!”
圣泉集团位于山东章丘。章丘有个古老的圣泉寺,当时公司出口产品需注册商标,唐一林就地取名,沿用至今。从1979年建厂算起,公司至今已有45年历史,但圣泉历久弥新,老树频发新枝:从呋喃树脂到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再到生物制造、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该集团在多个产品领域都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把秸秆‘吃干榨净’,圣泉致力于这件事15年了,现在已成为全球生物质化工领域的领先者,大庆项目下半年就可以盈利了。”唐一林话语里颇有“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的味道。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圣泉集团何以在多领域蒸蒸日上?他们是怎样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我们一直坚持做技术和产品创新,而且还关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积极上马智能制造项目,以科技提升公司发展质量和效率。”唐一林说,他的愿望是:圣泉集团要跟圣洁的泉水一样,干净清澈,为人类造福。
大庆圣泉生物质精炼一体化项目厂区
创新是底色 把秸秆“吃干榨净”
“今年6月,我们大庆工厂技改后投产,预计下半年就能扭亏为盈。”提起公司的生物质板块,唐一林显得格外激动,“大庆工厂此前一年亏损2亿元,其盈利就意味着,圣泉集团一年增加了2亿元的利润呀。”唐一林提到的大庆工厂,是圣泉集团实施“100万吨/年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一期工程)项目”的生产基地,也是公司把秸秆“吃干榨净”的第一座化工厂,放在全球也是首家。时间回溯到1985年,时任铸管厂厂长的唐一林,被委派到章丘县助剂厂任厂长,当时这家乡镇企业持续亏损,举步维艰。彼时,国内糠醛需求旺盛,唐一林开始研究带领企业进入糠醛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唐一林发现,用秸秆提取半纤维素生产糠醛,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业务。“秸秆全身都是宝啊!”唐一林告诉记者,秸秆的主要成分是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三种元素。木质素加工后,可以替代苯酚作为酚醛树脂的原材料。但当时,全世界用秸秆生产糠醛采用的都是“一步法”工艺,在提取了半纤维素后,剩余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就被碳化,无法被利用。如何将“三素”完美分离?经过自主研发,糠醛“两步法”生产工艺在圣泉诞生。彼时,憧憬着巨大产业空间,唐一林踌躇满志,提出“建立20个生物质工厂”的宏伟设想。“现在看,当时的想法过于激进。”唐一林说,设想实施时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建设工厂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产品价格又快速下降;二是工艺流程虽已打通,但量产时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如此,工厂就迟迟不能盈利,不能盈利就没有复制扩大生产的意义。现在,大庆工厂技改完成投产,唐一林对生物质板块再次燃起雄心壮志:“一方面是工艺流程完全打通,可以规模化复制;另一方面,圣泉的生物质产品更加多元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唐一林介绍,除了糠醛,半纤维素还可生产出L-阿拉伯糖、木糖等;纤维素可加工出粘胶纤维、纸浆、燃料乙醇、纳米纤维素、可再生纤维素等;木质素则可生产出生物质炭、航空煤油、绿色甲醇、染料分散剂、沥青乳化剂、可降解塑料薄膜等;最后剩余的灰分,还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或燃料。唐一林说,在“双碳”背景下,生物制造产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圣泉法”实现“三素”分离,工艺全过程绿色低碳节能,圣泉用秸秆提取的各项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下一步,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还有更大市场空间,圣泉即将进入生物制造产业的新时代。
圣泉集团自动化生产线
发展有成色 成为多领域的隐形冠军
据唐一林回忆,当时在研究糠醛的过程中,他就意识到,中国上马的巨大产能会导致行业很快产能过剩。但中国当时蓬勃发展的工业,对树脂的需求与日俱增。他迅速调整战略,于1987年带领圣泉进军树脂领域。“大力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精密化铸造,都离不开树脂材料。”对于上马呋喃树脂项目,唐一林说,伴随着中国铸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呋喃树脂市场也从几千吨增长到现在的几十万吨,圣泉也围绕铸造大力发展起一个铸造造型材料板块,目前圣泉放在全球也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据披露,圣泉集团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铸造辅助材料),公司的铸造用呋喃树脂产销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以呋喃树脂、冷芯盒树脂、热芯盒树脂、陶瓷过滤器、发热保温冒口、涂料、固化剂、熔炼材料等为代表的铸造辅助材料产品达一百多种,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船、飞机、风电、通用机械、精密仪器等产品铸件和高档精密出口铸件生产。“在酚醛树脂领域,圣泉也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还是‘神舟’系列飞船、‘复兴号’中国标准高铁隔热保温材料供应商。”唐一林说,现在,圣泉在多用途酚醛树脂产品上,拥有10大系列800多个品种。除了拥有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圣泉集团目前还拥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 强。应用于新领域的新材料板块正在快速成长。唐一林介绍,得益于在生物质领域的深厚积累,公司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行业也崭露头角,硅碳负极材料、钠电负极硬碳等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司在电子化学品行业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特种环氧树脂、光刻胶用线性酚醛树脂、KrF光刻胶配套用PHS树脂、电子级酚醛树脂、新型马来酰亚胺树脂、碳氢树脂等一系列新产品上,公司都取得可喜进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唐一林表示,碳氢树脂是为应对未来AI对高频高速材料的需求而开发,目前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突破5G通讯覆铜板、高端服务器高算力用特种电子树脂材料关键技术,1000吨/年高频高速特种电子树脂项目已顺利投产。
圣泉集团生物制造和化学新材料检测平台
智造增亮色 以人为本向新而行“我们不仅持续在技术上创新,还在生产经营上大力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唐一林介绍,圣泉集团打造了业界领先的“无人工厂”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走进圣泉集团的总控制室,一块巨大的屏幕占了整整一面墙,显示的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将重点工艺、重点危化品管理、特殊作业管理等所有的生产过程“可视化”,不仅实时展现相关情况,还及时给出预警信息。“公司整体上已安全运行2759天,公司每个人的定位都可以显示在平台上。”圣泉集团酚醛生产部生产经理孟亮介绍,得益于智能化管理,2023年集团在全年产量增长30%的情况下,人工等成本还大为降低;更重要的是,一些特殊岗位的员工在线上操作即可完成相应的工作,大幅降低了作业中的安全风险,提升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在圣泉集团的磨粉与包装车间,记者看到一排排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自行包装好的产品通过一条传送带进入到立库,运送到车间的上一层。整个厂区无粉尘,无异味,也没有操作工人。“这是年产7.5万吨的磨粉车间,包括前面的自动上料,后面衔接的2000个铺位的立体仓库,全部实现了无人化作业。”孟亮介绍,2022年,圣泉集团投资1.2亿元建了这个车间,解决了传统磨粉车间“粉尘大、噪音大、温度高”的问题,让工人脱离了以往40多度高温的恶劣工作环境。记者了解到,在占地3000亩的生产基地上,圣泉集团已经有超过20个这样高度自动化的车间,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使生产总成本显著降低,并大幅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在走向厂区大门的途中,记者看到一个“矮墩墩”的小车高举着一个摄像头迎面驶来,行驶到记者前方就自动停下来。“这是自动巡检机器人,它可以替代两名员工完成整个厂区的巡检。”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给记者介绍,圣泉集团有三个储罐区,以往是两人一组巡检,以防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巡检机器人“上岗”后,不仅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和预警精准度,还根除了一旦出现险情巡检人员就直接暴露在“危化品环境”的风险。“现在,我们的巡检人员只需要坐在控制室,随时查看监控画面即可。”仅是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这台巡检机器人,圣泉集团就投入了100多万元。
圣泉集团铸造用呋喃树脂产品
【对话董事长】圣泉集团唐一林:创新有多艰难成功就多自豪
唐一林
◎记者 潘林青 李兴彩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还带动一行发展,这在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一林经常在思考:如何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带领圣泉集团更快发展。现在,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上证报:您如何理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唐一林: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创新,尤其是对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上证报:新质生产力在公司的哪些技术和业务领域得到体现?
唐一林: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材料板块,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在新能源负极材料、酚醛树脂材料、电子树脂材料等各项新材料上取得丰硕成果;二是生物质产业方面,通过15年的完全自主创新,探索出完整的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产业化方案,塑造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的硅碳负极能够大幅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被视为未来要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负极材料,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供不应求,当前公司产能在稳步提升中。硅碳负极的核心技术在碳骨架即多孔碳的制备和产业化,依托在生物质精炼和树脂行业的优势,圣泉成功开发出性能优异的硅碳用多孔碳材料,特别是球形多孔碳技术行业领先,用其制备的硅碳负极具有优异的抗膨胀性和高容量属性,让电芯呈现出高首效(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和长循环,可用于半固态、凝聚态、固态电池负极材料。
上证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圣泉集团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唐一林:每一项产品的研发,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早期我们持续遇到的问题就是:当公司研发出一个打破海外垄断的新产品时,如何让下游采用。1987年,圣泉集团研发出呋喃树脂,跟济南第一机床厂签署了一个协议:如果采用了圣泉产品导致铸造失败,圣泉将按照那批钢水的市价给予其全额赔偿。如果成功了,圣泉第一批材料白送,签订采购协议即可。当时一炉钢水大概是7吨,合计一万多块钱,这是很大一笔钱。试验大获成功,圣泉的产品规格远高于厂商规定。
上证报:现在回首这些艰难而又漫长的创新历程,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唐一林:真正做一项创新的技术,做一个新产品的产业化,真是一项非常艰难、非常长期的工作。比如,在生物质板块,圣泉不间断地努力了15年,每一个技术的突破、每一项工艺的改进,都伴随着研发人员的不眠不休,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期,他们没有节假日和周末。每年巨大的投入对公司也是一项压力,但我们坚持了下来。一旦坚持下来并获得成功,就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现在,“圣泉法”的生物质工艺已经闻名于世,我们的高标准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这项技术也吸引了全球的友商和投资人,期望跟我们达成合作。
上证报:持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圣泉集团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
唐一林:30年前,我提出“立百年圣泉,为人类造福”的口号。30年间,圣泉一直在兢兢业业践行这个理念,我们给股东带来了超过1000倍的回报,圣泉正在成长为一家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其中酚醛树脂、呋喃树脂产销量规模位居国内第一、世界前列。
上证报:从行业角度看,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您有怎样的建议?
唐一林:一代材料,一代产品。中国制造业很大,但中国制造业想要变得更强,瓶颈之一就是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其研发往往需要长期不间断的积累、投入,是一项长期、基础的工作,需要企业坚持,需要国家一以贯之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记者手记】乡镇小厂何以成为世界名企
◎记者 潘林青 李兴彩
救活乡镇小企业,带领企业发展壮大,走到国际舞台,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这些跨越式发展,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用了36年。在这期间,唐一林的几个关键选择,成为圣泉集团成长的源动力,动力背后则是企业家可贵的胆识和魅力。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在带领圣泉集团研发糠醛时,唐一林敏锐觉察到,行业将很快迎来产能过剩局面。他果断顺应趋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带领圣泉集团转向下游的呋喃树脂研发。圣泉集团不仅避免了糠醛产能过剩下的价格厮杀,还收获了呋喃树脂等铸造造型材料市场大爆发的红利,更埋下了发展生物质产业的伏笔。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商业模式。1987年,圣泉集团成功量产出呋喃树脂,但销量不佳。原因是,该产品在加入固化剂时需要用到一个自动加入仪,当时日本产的加入仪售价20万元一台。为此,唐一林带领圣泉集团研发了加入仪,售价仅5万元一台,而且对承诺5年内使用圣泉呋喃树脂的客户免费赠送。这一商业模式的创新,让圣泉集团一举打开市场,2000多个客户鱼贯而入。三是从引入技术到追求自主创新。唐一林说,圣泉集团也栽过跟头,但正是这个跟头,促使圣泉集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从引入技术转向自主研发,奠定了后来快速成长的底蕴。1997年,圣泉决定引进技术开辟另一条玉米芯深加工路线:玉米芯—糠醛—四氢呋喃—聚四氢呋喃。因种种原因,该项目最终被迫下马,直接导致了3700万元的巨额损失。不过,该项目却提升了圣泉的影响力,让圣泉储备了一批人才,为公司后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圣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汇聚研发人员400余人,下设专业研究所十余个,年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累计申报国际、国家专利1200余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坚持终身学习。唐一林生于1954年,今年正好70岁。在接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始终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对圣泉集团琳琅满目的产品最新进展和市场动向了如指掌。“一个企业家要跟上社会发展,第一大要务就是学习,不断学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唐一林说,他经营企业以来,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新知识的获取,他现在还参加卓越企业家俱乐部学习班,学习内容涵盖企业管理、哲学、心理学、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