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新能源汽车降价!小鹏汽车3日宣布,小鹏G6全系车型3月限时减2万,售价最低18.99万元。此前,3月份已有特斯拉、奇瑞、比亚迪、吉利等多家车企宣布降价。
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蔓延,预计新能源汽车行业以价换量的趋势将延续。根据“规模决定成本”的理论,一家头部品牌的强势降价,往往带动同一价格区间其它品牌车型下调价格,重创销售低企业,从而快速完成市场“洗牌”。
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本控制必然提出更高要求。其中,磨削设备所饰角色关键,电机轴承、齿轮箱、曲轴、凸轮轴、曲柄连杆等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磨削,因此后续车企大概率提高对高效磨削的需求。
1.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正酣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对新能源车企而言,是生死局。节后开工首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就在全员信中提到: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赛开打的第一年。同时,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也在全员信中称: 2024年将是车市最卷的一年。毫无疑问,2024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对零部件的精度和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过去,业内人士往往强调精密磨削的重要性。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正酣的现实中,市场对高效磨削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因明显,在“价格战”中,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的重要目标。首先,高效磨削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加工任务,对提高整个生产线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同时,高效磨削往往也意味着人工工时缩短、材料浪费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何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密切相关,高效磨削也有助于实现更环保的生产过程。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大概率间接推动对高效磨削技术的需求增加,如何在不影响“精密”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高效”,成为了摆在当前广大磨削设备厂商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2. 精密高效,双重磨削挑战
既要保证“精密”,又要促成“高效”,给国内许多磨削企业都带来了紧迫感。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在多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不断努力。
首先,在追求磨削加工精度的同时提升效率,企业必须全面深化磨削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要精选磨削轮材料、优化磨削参数、采用特殊磨削技术,还要关注机床本身的改进。高精度、高刚性、高稳定的磨削机床能提供更精确的控制和更高的效率,如果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还能进一步提升。
其次,磨料和磨具的选择与优化是提高磨削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适当的磨料类型和磨具设计能够满足特定加工要求和材料,从而保证磨削质量、提高磨削效率、减少机床磨损。还需要有适当的润滑和冷却技术,降低磨削过程中热量产生,减少热损伤,提高工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最后,在确保磨削加工过程稳定性与加工质量一致性的过程中,实施先进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监测技术也尤为重要。通过在线测量和反馈控制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加之对员工进行科学培训,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在面对多种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目前,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精密且高效的磨削需求日趋增加,这促使磨削设备厂商持续创新,提供满足快速生产需求又不牺牲品质的解决方案,国内外磨削行业的名企都将生产研发的重点工作放在了这个板块。
3. 恪守底蕴,技术持续升级
市场引导技术持续进步升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常态。如今新能源汽车对精密与高效磨削技术需求的不断上升,为磨削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联合磨削集团旗下110多年历史的斯图特(STUDER)品牌磨床,交出了高分的答卷。
斯图特品牌,以其精密内外圆磨床的研发生产经验而著称,其中S31数控万能内外圆磨床是标志性产品。该磨床适用于从小尺寸到大尺寸工件的单件加工、小批量和大批量生产,配备最新的C.O.R.E.操作系统和统一的软件架构,简化了数据传输,并支持与第三方系统的通信。
最经典的应用案例,莫过于新能源汽车高精度主轴的内外圆磨削。S31磨床最大两顶尖装夹长度1600mm,使加工较大规格的主轴成为了可能。此外,带有丰富的砂轮头架配置,可以实现一次装夹完成多表面的磨削加工。直驱B轴配置两个外圆磨削主轴和一个内圆磨削主轴,则是用于主轴加工的典型方案。
另一个值得分享的案例,在于电机轴及氢燃料电池空气增压轴磨削方面。斯图特磨床特有的花岗岩床身和动静压复合结构导轨,可以实现缓慢进给和高速自由移动,刚性与阻尼的设定恰到好处,为新能源车电机轴和空气增压轴的磨削工艺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价格竞争,对高效且精密的磨削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磨削行业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也要提高效率。斯图特等磨床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不仅凸显了磨削技术的重要性,也为广大的中国磨削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启示。
技术创新是提升磨削效率和精度的根本途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集成也是时代的契机,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中国的磨削设备制造商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积极借鉴、持续创新,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才能占据更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