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城市印记丨文创园区
把工业遗存“变废为宝”,
在浮躁的都市中培育一片富有文化、创意的土壤,
嵌入艺术与人文、时尚与潮流的元素,
这就是让许多艺术家和文艺青年趋之若鹜的文创园区。
国内较富盛名的,
莫过于北京的798艺术区。
而近年来,
其他城市的文创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上海老场坊、广州红专厂、成都东郊记忆、重庆鹅岭二厂……
而在我们生活的郑州,有这样的文创园吗?
他们的缘起与发展又经历了哪些有意思故事?
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站在二砂文创园区的办公楼前,凝望着眼前这些老厂房、老建筑,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他顺手一指,“那间屋子就是我的办公室,我从建厂之初就在这里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
这位老先生,名叫司洪业,曾任二砂劳资科科长。说起当年的情景,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丝毫不像耄耋之年。
“我老家是许昌的,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银行系统和团地委干过几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后,确立了141项重点建设工程,为了支持‘工业141’,我1954年6月来到郑州,参与二砂的筹备和组建。”
当年,司洪业凭借“组织工作”经验丰富,被选派到二砂负责人事劳资,与他一同来支援二砂建设的,还有40多位河南省内的地方干部。
01
工人出国学习,我们开全国先例
新建工厂首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没有第一批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工厂投产无从谈起。
司洪业介绍,二砂最初的管理队伍,技术骨干来自沈阳苏家屯砂轮厂(一砂),本省援建的地方干部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工作。
“仅有管理人员还不够,还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生产工人,这些人从哪里来?当年可是遇上了大麻烦。”
那时磨料磨具行业刚起步,二砂就是行业先驱,根本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从事相关工作的熟练工。司洪业就专门跑到北京一机部,让部里教育司和教育部联系,引荐有专业背景的学校。
“我最终找到了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和广州糖酒化工学校,虽然这些学校的专业也不对口,但还算接近。我们还从中选拔出了优秀人才,送到德国进行学习。当时只有工程师级别的才能出国深造,二砂这批中专学生也是特批的,我给他们跑出国审查,就跑了一年多。”
而招聘生产工人,更是遇到了极大困难。司洪业说,1964年二砂建成验收,当时估算全面投产的话,需要8000名工人,但在厂职工只有3900人。正好登封卢店有一批工人无处安置,我们开着大车就去拉人了。
02
二砂的辉煌不在吨位,而在革新项目
二砂最辉煌的年代是啥时候?司洪业说,是在1985年左右,那时全厂职工共有7000多人。
“对二砂的评价,不要看产量的总吨位,要看产品的品种和规格!当初,德国人设计的产品品种有120多个,而到了1985年,算上革新项目一共有380个。这些革新项目都是尖端产品,地方小砂轮厂根本不具备这种技术条件。”
司洪业曾找到总工程师,问二砂的产品有多少规格,对方粗略算了一下,大概有22万个,这么多规格,就意味着对社会各个行业的服务面比较广。
据司洪业介绍,二砂的砂轮涵盖“大、小、薄、厚”四个品类:最大的直径1米6,最小的只有米粒那么大,最厚的270毫米,最薄的0.03毫米。最薄的产品,就是用来切钢笔尖那个缝儿的,这种砂轮之前都是从日本进口,二砂打破了这种技术垄断。
“二砂的产品可以达到国际标准,出口到英国、德国、苏联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对进口产品要求非常严苛,我们的产品能打进去,足以证明品质高。”
“可以说,二砂不仅仅填补了中国磨料磨具行业的空白,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司洪业充满自豪,“八十年代,我跑遍全国做调研,当时31个省区在册的192个砂轮厂,都是用二砂的技术。”
辉煌时期的二砂,也曾是郑州一哥。“在郑州工业系统,二砂的利润率是最高的。厂长经常开玩笑说,咱砂轮原料是黄土,卖的却是黄金价。”
工厂效益好,工人待遇自然高。二砂的平均工资,在郑州也是最高的,职工不仅有自己的医院,还能送孩子到子弟学校免费就读。
03
留住二砂记忆 发掘老厂新价值
二砂为何从辉煌走向平庸,司洪业也有自己的看法。“二砂在转型过程中,涉及机构变动,管理层级由三级管理变成四级管理,原来的科变成处,车间变成厂,厂下面再设车间,多了一级。这样改完以后,把基层管理都搞乱了,原来一头扎到车间的组长工段长,变成主任后就天天坐在办公室,远离了生产。
此外,司洪业还谈到,“二砂不专注自己的高精尖产品,而去和小厂比拼‘大陆货’,注定是要失败的。
二砂文创园门前绿地
踱步在二砂文创园里,司洪业感慨万千,“把老厂区变成文化场所,这个理念就很好。既可以留下人们对二砂的记忆,也可以利用这些特色的厂房,衍生出新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