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供应很受关注。但是,口罩厂的涌现,却未能扭转“一罩难求”的局面。究其原因,口罩核心原料——熔喷布缺货。
近日,浙江桐乡一家企业宣布替代熔喷布防疫新材料研发成功。此举在业界上引起了不小轰动,纷纷打探虚实。
上述熔喷布替代材料为何物?将对市场供需带来怎样的影响?商业价值如何?会否对产业链造成影响?3月10日下午,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替代材料已通过检测
宣称成功研发出替代熔喷布防疫新材料的企业,是位居桐乡崇福镇的浙江朝晖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朝晖过滤”)。
桐乡崇福镇是浙江的实力强镇,以裘皮、轻纺为主导行业。疫情之下,崇福镇沿街的店铺,集体闭门谢客。但是,朝晖过滤却显得很是繁忙,厂区的门口,停满了各式车辆。
作为专业从事过滤材料、器件和过滤技术研发制造的企业,朝晖过滤是浙江省口罩生产关键材料——“熔喷布”的主力供应商。2003年SARS期间,公司也是浙江熔喷布的主力供应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拥有口罩核心材料的朝晖过滤,自然成了客户催促的对象。公司熔喷布的工人们,大年初二就已开始正式上班。
在朝晖过滤的覆膜车间,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见到了上述可替代熔喷布防疫新材料——纳米级覆膜过滤材料。
轰隆隆的车间,从配料、预压到拉伸、复合、分切……十多名工人正在设备前忙碌着。薄而透的白色覆膜,随着匀速转动的滚轴渐渐成捆,用手一摸,柔软细腻。
“这种可替代口罩原材料熔喷布的纳米级覆膜材料,厚度只有2~3微米,比蝉翼还薄。”浙江朝晖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孙成磊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称。
据介绍,传统口罩,使用的材料是熔喷无纺布,是通过驻极工艺的处理,造成的一种静电效应,对颗粒物进行拦截。但是,随着使用过程中,呼吸所带来的湿气的变化,其过滤效率会发生下降,需要每四个小时更换一次。而这种新材料,是一种PTFE纳米膜过滤材料,它是靠物理作用,对颗粒物进行拦截,其对0.3微米的颗粒物的拦截,可以达到99%以上,经过简单的高温水处理,酒精消毒,可重复使用达10次以上。
为何朝晖过滤能成功研发出替代熔喷的膜材料,孙成磊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称,一开始,朝晖过滤就从事做过滤、分离和净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公司此前的研发的高效低阻膜,号称“水洗50次,效率不衰减”。这一次,就是用这种高效低阻的膜材料,再调整配方,研发而成。拦截效率能达到99%,呼气阻力40~50帕以下,符合口罩的应用条件。
孙成磊称,对于口罩来说,是否合格就看拦截的效率和呼吸阻力。其中,一次性防护口罩,熔喷布的呼吸阻力在70~100帕之间,而使用这种膜材料做出的口罩样品,最小呼气阻力只有10~20帕,远远高于标准要求。
口说无凭,朝晖过滤还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展示了上述纳米级覆膜过滤材料的性能检测报告——通过了浙江省轻工业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等专业检验机构的检验。
已开始批量供货
很多的研发成果,往往性能优越,却缺乏商业价值等因素,最终无法产业化。那么,上述纳米级覆膜过滤材料又如何呢?
“在通过检测后,我们就开始卖了。目前,已经接了超过40万平方米的订单,发给客户的货约10万平方米。”对于目前该材料的订单,孙成磊强调,不是市场只有40万平方米的订单,而是公司按照现有产能,只能接收40万平方米的订单。如果愿意接,100万平方米的订单都可以签。
为何该材料下游口罩厂愿意买单?孙成磊解释,从价格来说,公司目前膜材料的出厂价,与熔喷布一样,同样是25万元/吨。按照疫情前熔喷布的价格,膜材料确实没有价格优势,也正是因为成本方面不占优势,所以也没有往口罩应用方面开发。但是疫情发生后,由于市场上熔喷布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有些地区据说已经涨到了50万元/吨~60万元/吨,所以这种情况下,覆膜材料应用于口罩领域也就具有了商业化价值。
从产品性能来说,使用这种材料生产的口罩,可以通过简单高温、蒸煮、酒精喷洒消毒,反复使用10次以上。孙成磊称,以一家百人规模的公司测算,目前市面上一次性口罩2元一只,一个工人一天一只就要100只,十天成本就是2000元。即便使用新材料的口罩售价比一次性口罩贵一倍,十天的成本也就是400元。“况且我们目前的售价和熔喷布持平。”
检验机构对该材料口罩样品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70度热水浸泡2小时,自然晾干后测试,效率保持率在96%以上。”
据悉,之所以可以重复使用有关,与该材料的原料——聚四氟乙烯(PTFE)有关,PTFE一般称作“不粘涂层”或“易清洁物料”。这种材料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同时,聚四氟乙烯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它的摩擦系数极低,所以可作润滑作用之余,亦成为了易清洁水管内层的理想涂料。
日产4万~6万平方米,到底是怎样一个概率?若按照6万平方米可制作150万只口罩来测算,新材料可实现口罩反复使用10次,相当于日产1500万只口罩。
“目前,整个浙江地区口罩的日需求量也就在3000万个左右,如果客户反复使用,这种材料还是能解决蛮大的市场需求。”孙成磊称,公司还在进一步提升这种材料的产能,争取尽快达到12万平方米/日的目标。目前,拉膜的产能已经到了12万平方米,但是复合工艺分切过程还跟不上。所以,生产线现在还在改正。
在口罩熔喷原料紧缺、高企的当下,也许朝晖过滤率先实现了熔喷替代材料的产业化。但是,在寻找解决熔喷供应瓶颈问题的路上,朝晖过滤不是唯一。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中化集团官网显示,疫情发生后,中国化工所属中昊晨光院全面评估盘点自主核心技术,紧急立项,研发用于替代熔喷布的口罩材料。
2月17日,中昊晨光院自主研发、可重复使用的KN95防护口罩下线,这标志着晨光院高科技材料——膨化聚四氟乙烯(e-PTFE)微滤膜在口罩生产上的成功应用,可替代熔喷布,并能经受得住水洗、消毒等程序,实现可反复使用。
新增产能正在放量
实际上,面对口罩关键材料熔喷布全国告急,不仅有企业研发可替代材料,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发现,经过近期的各路资本的紧急投产或扩产,熔喷材料的产能正在放量。
3月9日,中国石化(4.700, -0.05, -1.05%)旗下燕山石化第一批熔喷无纺布正式出厂销售。这一天,距离中石化决定筹建10条熔喷布生产线仅15天。2月24日,中国石化决定筹建10条熔喷布生产线,要求燕山石化与国机恒天集团迅速合作,建成一座熔喷布生产厂,打通口罩生产全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据媒体3月10日报道,为进一步增强市场保供能力、平抑原材料价格,在前期紧急上马10条熔喷布生产线(产能18吨/天)的基础上,中国石化又决定在旗下燕山石化和仪征化纤再增加6条生产线,以增加12吨/天的熔喷布产能。预计5月底全部投产后,将形成30吨/天产能。
中国石油(5.090, -0.03, -0.59%)也与合作伙伴达成协议,形成熔喷布生产能力。2月29日,首批熔喷布经检测合格后运抵抚顺石化。中国石油计划形成兰州石化、辽阳石化生产线共4条,并与2家企业合作形成一定熔喷布产能。
国恩股份(54.450, -1.45, -2.59%)口罩用熔喷聚丙烯产品于2020年2月中旬开始投产,截至3月9日,公司已有15条熔喷聚丙烯专用料生产线在产,已实现日产150吨。同时,前期国恩股份紧急购置的5条新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将于3月17日到厂,预计3月20日前安装调试完毕;第二、三条新生产线预计3月23日~25日安装调试完毕;第四、五条生产线预计3月28日~30日安装调试完毕,届时公司产能将全面释放。其他近期预购生产线将于4月中下旬到位。
顺威股份(4.800, 0.44, 10.09%)全资子公司广东赛特计划改造用于生产熔喷布专用聚丙烯材料的生产线共5条,截至3月10日,第一条熔喷布专用聚丙烯材料生产线已投产,设计最大产能为8吨/天,第二条生产线计划在近期投产,其他三条生产线的改造安排将根据订单量来决定。如果五条生产线全部改造完成,最大产能为40吨/天。
此前,延江股份(27.480, -0.92, -3.24%)并无生产口罩用材料的业务。疫情发生后,公司紧急立项,决定通过机器设备改造,为下游口罩生产商提供熔喷无纺布。经过紧张筹备,截至3月9日,公司已改造完成3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实现日产6吨民用级别熔喷无纺布。
疫情爆发后,东华能源(10.530, -0.24, -2.23%)两大生产基地加班加点生产医用无纺布专用料Y381H和S2040,用于生产口罩内外层无纺布。同时,东华能源研发中心快速反应,耗时仅一周时间,完成了聚丙烯熔喷料Y1500H的研发。目前东华能源已向下游工厂运送Y1500H,投入试用。
中广核技(8.350, -0.30, -3.47%)旗下子公司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熔喷PP专用料也开始供货。2月28日,中广核俊尔组织医用材料攻坚组研发的可用于医用口罩的熔喷PP专用料成功下线,该公司一期设备一天可生产熔喷PP材料60吨,二期设备改造完成后日产能可提高到150吨。
除了上述企业,还有一批企业刚刚宣布熔喷布的扩产计划。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不完全统计,3月份以来,包括柏堡龙(10.700, -0.15, -1.38%)、首航高科(3.700, 0.03, 0.82%)、新野纺织(5.170, -0.23, -4.26%)、星源材质(33.060, -0.78, -2.30%)及*ST南糖(7.220, -0.07, -0.96%)等上市公司,相继加入熔喷布扩容阵容。
比如说,首航高科3月10日公告称,董事会决定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在天津设立首航高科纳米材料(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生产熔喷布等相关产品,目前相关的产线购置、人员配置正在加快推进;新野纺织3月3日公告称,公司将在新野县纺织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高档纺熔复合非织造布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期6个月,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高档纺熔复合非织造布2.5万吨。
口罩“印钞机”开始贬值
新冠疫情下,口罩产业链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之下,市场出现了了不少企业坐地起价。此次采访途中,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前期爆炒的熔喷布、口罩机,价格正在趋向回落。
“疫情发生前,由于市场对口罩需求小,所以从事熔喷无纺布生产的企业较少,在各类非织造布年产量中,熔喷无纺布占比非常小。疫情发生后,巨大的口罩需求和低门槛,使得大量企业投产口罩产业,从而致使无纺布原料供应出现紧缺、瓶颈。”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随着疫情控制的好转,及熔喷材料的扩产,需求回落后,中下游快速扩容的产业链,势必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生产工艺以纺粘为主。2018年,纺粘非织造布的产量为297.12万吨,在非织造布总产量中占比达50%,主要应用于卫生材料等领域;熔喷工艺占比仅为0.9%。另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口罩总产能约2000万只/天(主要指医用口罩),占全球产能一半。其中,医用外科口罩产能220万只/天,医用N95口罩产能约60万只/天。
不过,此次疫情爆发后,国内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能增产等方式,口罩产能、产量极速增长。
据发改委宣布,2月29日,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1亿只/1.16亿只,是2月1日的5.2倍、12倍,进一步缓解口罩供需矛盾。其中,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196万只/166万只。据此不难看出,国内口罩的产能和产量,均已大幅超过去年。
目前,国内口罩供需缺口到底还有多大,可能没法具体统计。但是,种种迹象显示,这种供需缺口增长逐步减小、供需矛盾正在缓和。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浙江、广东地区的口罩企业了解到,部分地区的熔喷布的价格,从疫情之前的1万~2万元/吨涨到50万元/吨~60万元/吨后,现在虽然还能依旧维持在高位,但往往是有价无市。“以浙江地区为例,今天(3月11日)的成交价是35万元/吨,前几天还40多万元,下降还是很明显。”
采访途中,记者还了解到,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口罩需求巨大,熔喷布的稀缺性,业界人士还玩起了物物交换的游戏。“之前,1吨熔喷布可以50个万口罩,现在可能就值30万个口罩了。在二者的关系中,手握熔喷布的企业虽然还处于强势,但价值其实是在缩水。”
疫情发生后,市场上一罩难求,价格上涨,口罩机也成了业界眼中的“印钞机”,日产10万片的口罩机,被炒到150万~160万元/台。不过,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现在也在正按每天折价约10万元的速度下降。
“今天,日产十万片的口罩机,当天交易是150万元/台;一个星期以后交付的口罩机,价格是100万元;一个月以后交付的,价格是50万元。”3月11日,一家口罩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
与此同时,3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文称,针对哄抬熔喷布价格违法行为,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联合公安部依法查处扰乱熔喷布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坚决斩断哄抬熔喷布价格的违法链条。
行业厮杀不可避免
随着国内的疫情防控的明显好转,市场不约而同将眼光投向海外。目前,海外疫情抬头,包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形势严峻,确诊人数加速攀升。截至3月11日10时,海外累计确诊达38317人。而中国口罩产能占全球50%,海外疫情提升,使海外口罩需求缺口逐渐显现。
采访途中,有口罩企业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肯定到时的销售会转向海外,但现在还没提上议程。”亦有企业表示,“目前,已经开始接国外订单”。
海外疫情的蔓延,可以带来新一轮的需求,但也不要期望太多。“估计行情也就在这一两个月。”采访中,多家企业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作出相似的判断,从现在情况来看,国内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明显好转,需求要看疫情在国外的蔓延情况了。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表示,目前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防护服出现紧缺,中国是防护服生产大国,鼓励国内防护服生产企业积极对接国外需求,按相应标准规范生产出口。
实际上,随着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巨头企业的快速投身口罩产业链,不少企业开始关注产能过剩的问题。
3月9日晚,道恩股份(48.610, -2.59, -5.06%)在风险提示中指出,截至目前,聚丙烯熔喷专用料订单的增加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预计该产品未来订单会逐步减少。近期有多家企业新投产聚丙烯熔喷专用料,该产品市场供给逐步增加,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无独有偶,国恩股份、南京聚隆(35.690, -2.26, -5.96%)和沃特股份(32.260, -1.63, -4.81%)等公司,在3月9日不约而同地表示,随着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缓解,以及业内熔喷布专用料供应量的提升,目前市场熔喷布专用料的供应情况有所缓解。
与此同时,炙手可热的口罩概念股正在降温。其中,新野纺织、搜于特(4.290, -0.27, -5.92%)、道恩股份、沃特股份、南京聚隆等股出现大幅下跌。除此之外,生产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的奥美医疗(43.700, -1.06, -2.37%)、英科医疗(51.640, -1.75, -3.28%)、蓝帆医疗(19.020, -0.66, -3.35%)等股纷纷大幅回撤。
“毋庸置疑,口罩产业链即将出现过剩局面,或者说这种过剩的迹象已经出现。疫情过后,行业白热化的竞争局面可以想象。”面对极速扩容产业链,一家口罩类上市公司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口罩产业链势必会引发一场洗牌,有资源、实力的企业的可以剩下来,而更多新进入者的最终的结局,是机器砸在自己手上,变成一堆废铜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