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星星点点”,并无规模和品牌可言。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轿车时代拉开帷幕,中德双方签署100辆桑塔纳轿车装协议和购货合同,才真正促使国内零部件产业逐渐成体系化、规模化发展。资料显示,198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约为28亿元;而今年这个数字已激增至约4万亿元。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规模以上约为1.3万家,近十年来产业规模年均增幅为 10%~15%之间,远高于汽车产业的整体增速。
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无论国家产业规划还是自主零部件企业本身,都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体系的建设放在首位。今天,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本地化配套能力,都已达到国际前列,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产品和技术上不断打破外资垄断; 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今天, 汽车零部件市场更以海纳百川的态度迎接全球合作伙伴,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汇集产业前沿技术,推动国内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同时,促进全球汽车产业共同发展。
♦ 传统零部件已经“并跑”
传统零部件市场实现突破,离不开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配套企业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
从1999年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到2002年进行装车匹配试验通过验证,再到获得“200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亚太股份 ABS 一举打破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从1984年引进斯太尔车桥技术,到2007年实现中国车桥总成技术的首例出口,再到2013年3月22日累计第200万根桥总成下线,汉德车桥书写了国内中重型车桥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飞速发展的传奇。
种种案例,不胜枚举。聚焦细分领域,渤海活塞、龙城精锻、钱江弹簧等企业的产品性能和产值规模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曾几何时,我们因为工业制造基础弱、核心技术能力低而留下一个又一个遗憾,而现在这些差距已逐渐缩小,更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了从“ 跟随”到“ 并跑”甚至“超越”。
近二十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最快的阶段。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前沿,高压共轨、涡轮增压、缸体缸盖、排放控制等配套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均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在乘用车发动机领域,连续举办了13年的“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评选,清晰反映出自主品牌的进步,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整机制造水平都获得巨大提升;在商用车领域,潍柴、锡柴、玉柴等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走向了全球市场。锡柴奥威发动机更被业界誉为“跨越时空20年”,缩短了中国柴油机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在自动变速器领域,通过20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四大类自动变速器(AT、AMT、DCT、CVT)都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与外资先进产品展开直接交锋,进入最关键的产业化上升阶段。今年6月,万里扬CVT25正式下线投放市场,其6AT也获得配套厂家的认可;长城汽车组建国际化团队突破7DCT总成技术难关,现已具备百万台年生产能力;盛瑞传动从一张图纸开始自主研发8AT, 市场保有量也达到了20万台,第二代8AT产品最近顺利上市;东安汽发6AT 研发历时6年,于去年6月正式投放市场。
在商用车变速器市场,今年9月26日,法士特第800万台重型变速器顺利下线。从实现国内中重型变速器零的突破,到传统双中间轴变速器技术引进创新,再到今天成功研制世界高端自动化变速器,法士特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 抓住新兴市场机遇
经历改革开放40年发展至今,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再一次迅猛腾飞的关键时期。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与跨国公司处在同一起跑线,国内外跨产业资源实现了协同发展。
从政策推动到全面竞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迅猛,刺激并带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水平的提升。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比克动力、精进电动、苏州绿控等供应商紧抓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机遇,通过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借助巨大市场需求,实现了企业的成长壮大,并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中。
在锂电池关键材料方面,自主企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1月, 多氟多“ 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意味着该公司打破了外资企业在锂电池电解液电解质核心材料上的技术封锁,保障了国内锂离子电池核心原材料的供应安全,不仅实现进口替代,同时出口日本、韩国, 促进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及新能源汽车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发展氢能产业的巨大呼声,自主企业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套体系也多点开花,既有潍柴等国内企业与博世、巴拉德等国外企业在燃料电池上的深度合作,又有佳华利道、三环集团另辟蹊径的“储氢”技术;既有国内院校企业研发的自主技术突破,又有国际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引进,在即将到来的氢能技术多元化竞争时代,国内零部件及技术供应商唯恐落后。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带动汽车零部件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包括交通、通信、IT 产业,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都将成为汽车供应链体系构成部分。例如,科大讯飞把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的优势技术与汽车产业结合发展,以提升汽车智能化体验;百度等系统平台供应商实现了对自动驾驶众多关键技术的集成研发。 未来,零部件产业还将持续延伸, 新力量的涌入将助力零部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国际市场地位升至历史最高
国际化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它们跨过了依靠技术引进的发展阶段,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积极争取一席之地。
一批综合实力较为突出的零部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强调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清晰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坚定实施,着力将自身打造为国际化零部件企业集团。这些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供应商逐渐进入收获期,国际业务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完成了数十起大规模的海外并购。2011年,中航汽车收购国际知名转向系统供应商耐世特,而后又顺利收购美国瀚得,实现转向系统、车身附件领域国内外市场的协同发展。此外,世界第二大汽车天窗企业英纳法、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倍耐力、欧洲最大的轮毂电机公司e-Traction、全球领先的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业务、全球汽车安全领域领先的KSS 和高田等,先后被中国企业海纳川、中国化工、天海集团、华域汽车、均胜电子纳入囊中,并与旗下关联业务或上下游资源有效整合。一家家中国零部件企业逐渐获得国际市场的关注和认可。
在国际市场配套方面,福耀玻璃、中原内配、中信戴卡、西泵股份、渤海活塞等企业通过突破国际一流整车品牌的严格审核,进入对方全球化供货体系,国际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早在2006年,福耀玻璃就顺利获得国际八家汽车企业玻璃供应商认证;中原内配两年前成功为欧洲多家企业配套欧Ⅴ、欧Ⅵ排放发动机气缸套;今年初,新航豫北转向获得福特Q1体系认证;去年以来,更多零部件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到海外新兴市场配套。
与此同时,一些具备先进技术和投资能力的企业选择海外建厂。赛轮、三角、玲珑等轮胎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建厂并出口全球;2014年10月,法士特泰国工厂建成投产,成为沃尔沃商用车在东南亚市场的首选变速器供应商;2017年8月,福耀玻璃出资30亿元全面整合海外业务,其美国工厂已实现盈利;银轮股份在欧洲成立投资公司、在德国成立研发中心,其印度工厂今年开始运营; 潍柴与马兹集团签约的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的柴油发动机项目,历经7个月的建设于今年11月开工进入试生产阶段。
♦ 补齐短板迎接更大进步
我们相信再过20年,更多自主零部件企业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不仅在规模上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从核心技术和供应体系角度看也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鎏金岁月不会成为尘封的历史, 那些艰苦努力、奋发图强的历程必将幻化成一本神奇的宝典,指引未来的发展。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将造就更加充分竞争的汽车及零部件市场,落后产能将加速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为自主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纵向对比,我们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通过对全球市场的横向对比,我们仍与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些细分市场,低端化、同质化恶性竞争普遍存在,汽车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紧迫; 关键零部件研发验证数据不足和资源共享平台缺失,零部件企业在制造工艺装备、试验设施上对进口资源的依赖严重……
自主零部件企业应该遵循国家顶层战略设计,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弥补自身在技术研发上的不足,加大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应该抓住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发展的机遇,继续提高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应该抓紧车身及安全、底盘及控制、电子及集成等方面的基础技术研究,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为目标,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