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砂布、砂纸相比,砂带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是比较晚的,发展的过程同样充满了曲折。据黄老回忆,1958年,航空工业部为了纪念1959年建国10周年,决定试制米格17战斗机向国庆献礼。当时沈阳黎明机械厂和航空工业第九研究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共同承担做这个项目,后来在制造飞机发动机的过程中,发动机叶片使用砂轮无法完成加工。这时,苏联专家建议使用砂带进行加工,但当时一机部谁也没有听说过砂带,于是一机部就把研究砂带的任务交给了郑州的二砂和三磨所。在这样的情况下,黄老和三磨所的华增河一起到沈阳协助苏联专家研究砂带。由于苏联和国内的专家对砂带都比较陌生,所以国家通过英国大使馆找到了一本英文版《现代涂附磨具》的书籍,从书中看到了砂带的详细介绍。为了制造砂带中的环形基布,一机部行文纺织部要求郑州国棉三厂配合研制环形基布,最后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研制出环形砂带,1960年第一条环形砂带在上海砂轮厂诞生。
1973年文化大革命已近尾声,一机部收到来自西德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一封邀请函,函中表示,将于1973年在西德布伦瑞克召开有英、美、法、西德等33个国家参加的研讨会,重点研讨“宽砂带及CBN超硬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时任一机部外事局局长的江泽民,认为这是一个接触外界的良机,文化大革命这十几年,我国对外国几乎封闭,对高级技术的发展更是耳目闭塞。因此,一机部领导当即决定,由三磨所、二砂与上海机床厂三方共同派员组成代表团,赴西德参加这个高级技术研讨会,领队的是三磨所所长司振桐同志,成员有二砂的黄国栋、三磨所的梅柏钧(党委书记)、卢飞雄(金刚石工程师)等同志,到西德后除参加讨论会外,还参观了西德的大众汽车公司、机械厂家VSM兄弟联合机床公司,而VSM正是当时西德最大的砂布带生产公司,当时有二条宽砂带生产线,其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及全面质量控制系统及其优质的砂带成品带给黄老他们深深的震撼。黄老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从1960年进口东德第一条砂布生产线到现在才十几年,我国与西方在砂带生产技术上竟有如此巨大的差距。黄老他们回国后,随即向一机部有关领导部门,特别是外事局江泽民局长做了专题汇报。江局长特别指示:“这是‘软砂轮’,是将来机械磨具加工的方向,你们一定要重视,要抓紧!”
正是因为有一机部领导的关心、支持,到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央第一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中,一机部就把“发展和引进宽带生产技术项目”列入了规划,并指出该项目由郑州二砂负责实施。二砂党委及其领导也对此非常重视。从1978年起,就专门抽调包括黄老在内的六七个工程师开展市场调查及引进宽砂带的可行性研究,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当时二砂的党委书记兼厂长王辅生同志,他1957年也被派到东德学习“碳化硅冶炼技术”,回国后任冶炼车间主任,由于工作业绩卓著,后被提拔为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是二砂的一把手,在二砂八十年代援助罗马尼亚的项目中,江泽民同志任组长,王辅生任副组长,1978年二砂党委在最后讨论是否引进砂带项目中,王辅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78年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二砂也是百废待兴,60年代从东德引进的各种设备均已经落后,亟待进行改造,这都需要大笔资金。而仅宽砂带一项,估算就需要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资金。而更大的问题是,当时引进宽砂带项目要面对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砂带市场到底有多大?生产砂带所需的近百种原材料在国内能否找到?引进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如何消化吸收?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多少年才能还清?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就是,引进成功之后,二砂对兄弟厂是否开放?不开放,外界批评二砂保守,开放就等于二砂花钱为别人做嫁衣!这些问题在当时二砂党委和厂领导中间争议很大。
1978年5月左右,在讨论关于宽砂带引进项目的最后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黄老作为砂带工程师被邀请列席,会议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关于是否引进宽砂带的意见仍无法达成一致,反对者居多。会议临近结束,王辅生同志表示:“我平心静气地听取了各方意见,但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我国宽砂带的应用市场正在兴起,三五年后的宽砂带市场将十分喜人。
另外,我们只有引进才能迅速培养大批人才,才能促进国内宽砂带市场快速发展,我们二砂作为国内磨料磨具行业的龙头必须引进,受益的不仅是二砂而是全国磨具行业,通过引进培养出人才、生产出产品,才是我们引进的根本目的。晚上我和国栋同志要去一机部汇报,没有时间争论了。”接着他又让人做好会议记录:“我,王辅生,决定二砂引进宽砂带项目,凡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将由我个人负责。”并随后在会议记录上签字,这次会议上王辅生的诤诤表态,让黄老终生难忘。他回忆说:“王辅生完全是在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赌注来做出这个决定,一个人若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怎么敢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王辅生20多年前的决定,仍让人感到他很英明很有魄力。”现在,王辅生由于患脑血栓中风半身不遂,在深圳市南山区某干部疗养院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