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年初,因涂附磨具原材料、能源、用工价格上涨以及环保治理费用增加,给行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困扰,涂附磨具分会专门召集国内13家制造企业,在郑州召开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应对措施。会上王明远秘书长汇总了涂附磨具制造企业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原材料与辅助材料价格及人工费用和物流费用均大幅增长;二是国家严厉的环保治理措施对企业的冲击,一些企业包括原材料企业停产或限产;三是制造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及由此导致的市场过度竞争还相当严重。这些综合因素迭加起来,使涂附磨具制造企业面临空前的压力。砂布大卷受涨价因素影响,成本大幅增加,企业深受困扰。会议一致认为,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涂附磨具生产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保护环境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做有利润的产品是企业的本质要求。
目前,10个月过去,这些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原材料价格的涨势并未得到遏制,企业仍深受困扰。
从原材料价格方面来看,几大主材布、胶、砂、纸等均全面上涨:
1、涂附磨具用纸及包装物价格:9月11日,国内最大瓦楞纸箱原纸企业玖龙纸业宣布提高瓦楞纸箱原纸的价格,这是8月份以后的第4次提价。瓦楞原纸的价格暴涨了七成。海龙牌牛卡纸涨600元/吨,其他牛卡纸涨500元/吨,50、70克芯纸涨600元/吨,其他芯纸涨500元/吨。据某纸板厂高管透露,目前175克原纸价格已突破6000元/吨。受此影响,包装纸箱上涨40%,包装纸上涨20%以上。进口纸基也上涨了15%。
2、磨料价格:由于石墨电极价格成倍上涨,由去年8千多涨到1万多,又涨到5万多;铝矾土矿限开采,价格每吨上涨近300元;原煤限开采,致使电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导致棕刚玉价格上涨18%;白刚玉上涨22%;单晶刚玉上涨12%;黑碳化硅上涨7%;绿碳化硅上涨10%。另外长石粉上涨25%。
3、棉花、化工纤维及涂附磨具用基布:数据显示,国内棉花年生产量在 2007年峰值突破 760 万吨后,产量开始步入下行通道,2016 年棉花年产量534.30 万吨。今年一季度起,棉花价格出现上涨趋势。加上6月份涤纶短纤市场价格走强,从7678元/吨到10月中旬8825元/吨,也造成基布价格的上涨。聚酯布、混纺布、纯棉布平均上涨7%。
4、化工原料及胶粘剂:在史上最严环保政策的影响下,苯酚由最低的6700元/吨,一路涨价到现在的7900元/吨;甲醛由最低时的1300元/吨涨价到1600元/吨,直接导致涂附磨具用各型号酚醛树脂涨价600-1000元/吨不等。酚醛树脂上涨5%,丁苯胶乳上涨23%。随着各单位环保改善措施到位,环保的投入平稳加大,各单位产能会逐步释放,未来原材料生产厂家和各个涂附磨具生产厂家的供求会趋于平稳,但价格的变化主要会受市场的需求变化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小幅增长的大前提下,原材料价格还会缓步上涨。
5、其它成本:物流运输费增长20%以上,人工工资增长10%左右。
面对原材料涨价及生产成本的增加,研磨行业企业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予以积极应对。据了解,固结磨具行业企业已经普遍上调了产品价格,普通磨料砂轮的涨幅在2%-25%之间,金刚石系列砂轮上涨20%、CBN系列砂轮上涨20%。个别涂附磨具企业也相应上调了产品销售价格,但整体调整不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的上涨与下跌,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当企业成本上升,供给侧减少了,价格自然就会上涨,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和行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企业层面来讲,原材料的上涨,对那些管理上更科学,更精益,更高效的行业优质企业来说未免不是难得的机遇。这些企业的产品结构较为合理,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且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不易复制,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相反,原材料的上涨也会加快低端劣质企业的淘汰速度,对于管理依旧粗放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或许就是灾难。前期,由于涂附磨具市场需求大、进入门槛低,一些企业原本就是依靠低价竞争的策略以微薄的利润苦苦支撑,在当前的形势下,真是没有订单愁,有订单更愁,原本就微薄的利润被上涨的材料成本全部吃掉,日子会更加难过。
面对当前形势,各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原材料价格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准确判断形势,顺势而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我们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行业各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就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同时,国家对大气污染和环境的治理是强制的、刚性的,保有清山绿水蓝天是国家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对此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不能再抱任何侥幸心理。治理三废,环保达标,绿色生产是今后办企业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对于不达标的企业,该整改的整改,该投入的投入。相应地,成本上升了,产品该调价的调价,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