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观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要求的经济治理药方。以工匠精神和品质革命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核心观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要求的经济治理药方。以工匠精神和品质革命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再大的“唱衰”喧嚣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坚定步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阵痛过后,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光明。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中国经济总体仍运行在合理区间。从一季度和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来看,相较前期呈现出改善的迹象,但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今年以来,一些海外评级机构和分析人士“唱衰中国”的声音也似乎要比以往“嗓门更大”。
对于这些“唱衰”论调,我们其实并不陌生。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正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唱衰”声音在持续高速增长着。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中国也成为10万亿美元体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前几天,《人民日报》刊登了署名专访稿件《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权威人士”指出,我国经济运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他同时强调,由于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可以预期,未来几年里,中国经济会维持在中高速增长。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已经形成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当前的突出矛盾是供需结构错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等。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正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要求的经济治理药方。
毋庸置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注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来进行,最终落脚点则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而“五大重点任务”又是一个系统设计,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要依靠改革创新,统筹兼顾。与此同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点。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关键还是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以工匠精神和品质革命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则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日前上映的国产电影《百鸟朝凤》里的这句话,正是中国文明中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随着“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价值和意义在各个行业正日益得到重视。
“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就是要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精益求精,以消费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难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化解,市场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工匠精神则是打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钥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它的窗口期,而这个窗口期不是无限延伸的,问题和机遇都不会等我们。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同时切不可大意。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各方面信息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
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全面深化改革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任尔东西南北风”,再大的“唱衰”喧嚣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坚定步伐。我们有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我们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制度优越性明显。“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的“退一步”是为了明天的“进两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阵痛过后,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