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些地方一刀切的强力限产限电措施受到广泛质疑,但在距年底仅剩4个月不到的情况下,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各地一些非常规措施开始大 行其道,已波及到部分非高耗能行业。根据媒体报道,在浙江台州有近7000家企业,尽管几乎没有什么污染,用电量也很少,但在月初时,还是接到通知,被要 求停产限电,不管产值高和低,都“一刀切”要求停。
政府强力限电的背后,表面看是今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现实,但从根源上考察,则是现行政绩考核指标的单一性所致。“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这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必须完成降耗4.48%的目标。但上半年全国GDP单位能耗同比上升0.09%,绝大多数地方 都未能完成节能目标。鉴于形势的严峻,国家不得不把节能减排作为阶段性的政府目标,并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
然而,正如企业所抱怨的,政府这种突然的强力行政措施,不仅完全打破了企业的经营周期,对其调配原材料、铁路等运能造成重大影响;而且受限电限产影 响,近期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保持了上涨趋势。此外,强力限电也影响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政府此种行为,暴露出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缺乏一种长效 可行的运行机制。
节能减排需要的是一个长效机制,而不是短期的突击,行政性的限电限产会使得数字好看,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一来企业会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法继续生产,如购买发电机;二来基于政府拉闸限电的预期和教训,在不限电时,企业和居民会加倍用电,GDP单位能耗还是一样会上去。
当然,对地方来说,可顾不得这些。尽管GDP是政府的中心工作目标,但在眼下节能减排的大限面前,GDP也得让路。而最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指标的办 法,还是动用政府的行政强制力,直接拉闸限电,甚至直接通知停产。这种在经济发展与调整结构之间的矛盾决策,反映了我们在考核干部的政绩时长期存在的一个 症结,这就是考核指标的单一化。
国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表面看内容丰富,实际很单一,表现在:首先,不管有意无意,现实中已经形成用GDP增长来考核政府及其官员的 “GDP主义”;其次,由此所决定,考核的主体主要是上级部门,民众在考核中没有发言权,这使得考核往往只成为对上负责的一种手段;第三,特别是当考核与 “一票否决”挂钩时,更催生出价值导向的偏差。行政体制的特点本就带有刚性,客观上易产生“一刀切”倾向,强调考核结果的“一票否决”,也就等于明确告诉 官员,“你”能否向上升迁,决定权握在“我”手中。这当然会使得地方各级官员投其所好。地方官员在“一票否决”的政绩考核压力下,只要能在政绩考核中过 关,让考核者满意,使用什么手段,以及这些手段会给民众和企业带来何种后果,并不重要,或不主要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除此外,考核指标的单一还会造成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的严重扭曲。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前者指的是那些应由政府履行的职 能,政府要努力去做,并且做好;后者指的是那些不该由政府去履行的职能,政府就坚决不要去碰。但我们有时恰恰相反,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该无为的时候乱作 为。
虽然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近日在接受专访时称,“十一五”减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在笔者看来,这里面应该有“一刀切”的功劳,而 这种“一刀切”恰恰能助长权力的傲慢和自利。鉴此,必须尽快改革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丰富考核指标,不能强调某事重要,就动辄以“一票否决”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