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多项创新技术获2015年度纺织科技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 纺织科技|2015-12-09 14:25:33|涂附新闻|来源 中国工业报
摘要 在全国“双创”如火如荼之际,“纺织之光”2015年度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隆重推出,表彰为我国纺织科技、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2015年度纺织科技奖正式参评项...
       在全国“双创”如火如荼之际,“纺织之光”2015年度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隆重推出,表彰为我国纺织科技、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2015年度纺织科技奖正式参评项目共148项,经专家组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核、媒体公示,最后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决定对“新型高档苎麻纺织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等93个项目授奖。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40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自2004年设立以来,迄今已12载。“十二五”期间,纺织科技工作围绕行业中心任务,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和110项先进适用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带动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整体提升。“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是全行业的一面旗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的科技教育和人才奖励工作,已经成为国家与行业层面科技教育和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织科学技术奖代表行业发展方向
       今年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新型纤维制备、纺织加工技术提升、产品创新开发、智能装备和节能减排等方面,代表了当今纺织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方向。主要有以下特点:
       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备及产业化应用取得新成果。纤维材料创新是纺织行业科技创新的龙头,纤维材料的技术突破,可带动纺织原料和下游相关产业的革命性变革。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有15项属于纤维材料方面的成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是高性能纤维的原创技术,达到了千吨级规模,并已成功应用于高温滤材等领域;“高品质纯壳聚糖纤维与非织造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成果,实现了壳聚糖纤维从工程级到医用级应用的重大突破,在生物基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装备自动化、生产智能化成果集中涌现。近年来,纺织行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今年申报此类成果数量明显多于往年。例如,“粗细联合智能全自动粗纱机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可加快纺织企业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水平;“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创了高品质高效、低能耗、规模化、智能化锦纶生产的新模式,对于推进化纤企业自动化生产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取得成功,打破了国外在轻质自清洁聚四氟乙烯(PTFE)膜结构材料和高性能抗老化聚氯乙烯(PVC)蓬盖材料的垄断,提升了我国蓬盖材料加工技术水平;“宽幅高强非织造土工合成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及装备产业化”成果,建成国内首条8.5米幅宽的高强非织造土工合成材料及复合土工膜生产线,大大提升了国产非织造土工材料的生产技术水平。
       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助推传统纺织产品向高端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为传统纺织加工技术带来新活力,并有效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新型高档苎麻纺织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系统解决了高档苎麻纺织加工关键技术,对苎麻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档次提升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纯棉超细高密弹力色织面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通过对纺、织、染整关键工艺技术集成研发,生产的360s/2/2超细纯棉弹力色织股线面料,外观及手感俱佳,大大提高了吨纤维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相当数量获奖项目为产学研联合攻关,大中小各类企业共同参与。产学研用的联合攻关既实现了科技创新要素的协同,也体现了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科技研发的新动力。在今年获奖的93个项目中,有44项属于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占比47.3%。近年的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证明,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大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纺织教育教学成果重在高端人才培养
       “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教师奖、学生奖自2008年设立以来,为教师立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奖掖莘莘学子追求真理发挥了重要激励作用。2015年“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受理申报项目211项,最终,“现代纺织学院人才培养CQ特色构建与实践”等16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107项。今年的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学生能力培养、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是纺织服装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纺织服装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例如,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果,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坚持“学生是主体、实践是重点、校企协同育人是关键”的思路,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以纺织工程专业与针织服装专业方向为试点,对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项目建立了校内外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成果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多模块逐级递进、与产业链对接的课程体系,实现基于产业链全过程的工程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效显著。该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获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多方认可。
       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5年“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在原来13所本科院校的基础上,首次将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纳入评奖范围。本年度共评出“纺织之光”教师奖21人,奖励金额1万元/人,教师特别奖1人,奖励金额2万元;纺织之光学生奖147人,奖励金额8千元/人,学生特别奖2人,奖励金额1.2万元/人。
       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致力产业提升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郑敏泰中国针织(内衣)基金”自2009年设立以来,通过奖励引领了针织行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向,提升了针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水平。
       2015年度“纺织之光”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申报项目共25个。经评审,13个项目获得“纺织之光”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深度较往年有所提高,其中拥有发明专利的项目15项,占申报项目的62.5%。评选的获奖项目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智能生产、新原料应用、无缝成型产品研发、功能性面料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例如,天津禾田电器有限公司研发的“针织圆机线圈长度监控系统”,攻克了独立线圈长度快速测量和平均线圈长度实时监控的技术难题,解决了针织大圆机重要工艺参数线圈长度的自动测量,替代了传统的机下手工测量法,彻底解决了传统纱长测量方法测量精度低、劳动强度大、时间长且浪费原料的问题,已获授权专利9项。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轻薄羊毛针织内衣面料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在羊毛纱线的选用、针织织造、前处理、染色、碱洗、后整理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和集成技术攻关,解决了轻薄织物在编织过程中易断纱、最终面料强力差、羊毛难染艳丽色等难题,已授权5项发明专利。
       职业技能人才奖重在操作技能
       2015年技能人才奖励工作围绕“评选表彰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两个方面展开。“评选表彰活动”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等奖项评选,今年是第三届。今年共有21人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有4人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有6家单位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为21名“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晋升了技师职业资格。
       总体来看,2015年纺织科技、教育和人才奖励工作延续了以前年度的良好势头。“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奖励了科学技术成果650项,其中一等奖63项,二等奖223项,三等奖364项,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荐的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康平纳集团公司的“数字化筒子纱染色成套技术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教育教学成果615项,其中一等奖84项,二等奖163项,三等奖368项;奖励优秀教师90人(含特别奖4人),优秀学生653人(含特别奖10人)。奖励针织内衣创新成果57项。评选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70人,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16家,突出贡献个人11名。共举办了7个职业工种9次职业技能竞赛,近600名技能人才参加全国决赛,从中产生了全国技术能手15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53人,先后共有6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组组数据,反映了奖励成果数量之多,技术含量之高,覆盖面之广,代表性之强。奖励的创新项目和优秀人才,是全行业实施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优秀典型代表,成为“十二五”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为推动行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纺织大国建成纺织强国的决战时期,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开展。“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就要开局,纺织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需要定位更高、谋划更远、落实更强。
       四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纺织科技创新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聚焦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体系协同创新,加强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纺织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产品开发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围绕《中国制造2025》,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抓好智能制造、纺织新材料、质量和品牌、生态文明四大重点工程。
       在智能制造方面,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提升包括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智能化产品在内的纺织智能制造水平,培育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创新、精益制造、柔性生产以及供应链集成的新型生产方式,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在纺织新材料开发方面,大力发展各种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及其制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时尚化和功能化消费新需求;发展满足高端产业技术领域需求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突围原料制约。
       在质量和品牌方面,通过科技进步、设计创新、工艺可靠、标准严格、控制严谨等保障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国际国内市场确立可信赖的产品质量地位;通过提升创意设计基础能力、研究发布流行趋势与色彩体系、加强创意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品牌内涵、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系统推进品牌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加强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区域品牌试点示范,为品牌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在生态文明方面,在全行业广泛推广应用低碳节能先进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开展纺织行业用水指标体系建设,推广应用无水少水印染技术和装备,应用水污染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建立和优化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研发推广废旧纺织品回收和高值化再利用技术。
       谋划更远,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纺织行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决定性要素。目前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纺织行业长期享有的人口红利优势也正在稀释,人才红利优势亟待形成,亟须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一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领军人才,以国家或行业重大科研计划和重大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等为依托,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
二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科研启动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竞争择优制度;推动科技教育结合,完善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的培养。
       三是鼓励实施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首席设计师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纺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探索新路径,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如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相互之间的融合愈加深入。需要推动基础研究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今后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开发联盟,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有序流动,带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加大研发投入。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各种财税、金融、创新政策,引导全社会尤其是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研发投入主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研发投入中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同时,要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适度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承接吸收能力。“纺织之光”基金会已经连续几年对基础研究给予支持,今后也要探讨企业捐赠基金与基础研究项目的对接机制,提升捐助企业的知名度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谋求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更深层次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活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和交流,加强对新兴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提高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强度,通过不断学习和消化吸收,加快提升行业的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运用跨国并购、合作研究、知识产权转移等形式,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支持行业内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科研机构、大学建设海外科教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展紧密型、实质性科技合作。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