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亦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高频词。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强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中国制造2025”是个什么概念?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大而不强,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制造业是我国的产业优势,“中国制造”是制造业的名片。但仅有优势还不够,还要让优势成为“强势”,这就需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因此,“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旨在让中国制造业朝着创新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其主要内容有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八项战略对策:
四大转变
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条主线
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八项战略对策
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中国制造2025”目标
2025年前,大力支持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必争产业优先发展;选择与国际先进水平已较为接近的航天装备、通信网络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
磨料磨具行业发展策略
在“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投资放缓、外需不振、企业效益下滑等种种压力客观存在,社会上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忧,舆论上也出现了对中国经济的“唱空”声音, 磨料磨具企业“转型焦虑”不在少数。然而,磨料磨具作为机床工具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从“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我们应当看到磨料磨具行业发展的机遇,市场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机遇,占领市场是摆在每个磨料磨具行业者面前的一个不得不思索的问题。凡事预测立,不预测费。蛋糕是有的,这就要看我们的刀利不利,快不快。
1.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在推动自身发展中不可再任性,要有韧性;必须要在稳增长中优化结构,既要稳住企业正常运营,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又要调整结构,夯实稳增长的基础。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实现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摒弃粗放式生产,采用先进工艺和智能装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现服务理念由向客户提供传统产品到提供一整套服务解决方案的转变。
企业在调结构促转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阵痛”,特别是行业准入的制定实施不可避免的触动了企业的利益,但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为了市场的公平有序,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疼痛”可能还会加深。
2. 创新驱动 全员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只会陷入“引进模仿——落后——再引进模仿——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创新不仅仅是指新产品的研发,它包含了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生产工艺工装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特意强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磨料磨具企业在创新中也应当提倡“全员创新”,创新仅仅靠上层管理者、研发部门是不够的。员工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创造的关键在于人,企业应当勇于自我革命,给全体员工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以体制创新推动全面创新, 制定完善的企业奖励制度,使创新人才充分分享成果受益。如此,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3. 人才为本
相信不少磨料磨具从业者能体会到,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相同设备下,同一产品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就同一个厂家来说,同一生产线上不同工人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可能参差不齐。归根结底,人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国磨料磨具企业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寻“巧妇”。 企业需要科技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能工巧匠、技能人才。而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工人队伍素质偏低。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打造名优品牌,必须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支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在舆论导向上和政策措施上,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发挥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员工岗位成才。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训作用,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4.智能转型 绿色制造
智能转型是指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人、机器、信息能够互相连接,融为一体,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我国磨料磨具企业绝大多数处于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流水线”的工业2.0时代,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智能制造转型已迫在眉睫。以信息技术带动制造业转型,对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和再布局,是目前国际打造智能制造的通用方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
同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国际制造业将不再是传统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节能减排将成为制造业升级的主导趋势。世界形势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努力成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先导力量,把持低碳经济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权,绿色标准、环境友好、低碳等技术性贸易壁垒会进一步抬高。提高中国磨料磨具的全球竞争力和在全球磨料磨具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绿色制造是必由之路,这也是中国磨料磨具发展的方向。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为此行动。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特别是有些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由,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来限制国际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即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制造将为我国磨料磨具企业提高产品绿色性提供技术手段。
5.加大企业走出去步伐
要牢牢把握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一是201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将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给广大企业带来关税降低、出行便利、市场拓展等诸多实质利好。二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领域开发建设中拥有更多机会。三是中国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防范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企业在走出去中应加大推进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形成。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的同时更要努力了解、研究相关国家的政策,包括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分析、评估、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预案,尤其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稳扎稳打,切不可贪一时之利或因一处不慎而毁掉长远发展。
我们既要抢抓这一轮发展的机遇,趁势而上,同时,也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发展实际,分步实施,不能一蹴而就。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下,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必将大有文章可作。
更多磨料磨具行业资讯 扫描二维码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