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成为“新常态”下继续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命题。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工信
如何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成为“新常态”下继续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命题。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工信部着眼规划未来10年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并将重点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对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针对装备制造业,工信部勾画了“三步走”路线图:到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部分优势产业率先实现又大又强;到203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强国;到205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强国。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多数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发电设备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占全球比重38%。
不过,虽然我国已跻身于制造大国行列,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作为借鉴的范本之一,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德国推出的“工业4.0”计划闯入中国官方视野。工信部正在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
前三次工业革命源于机械化、电力和信息技术。现在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正在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制造领域,这种技术的渐进性进步可以被描述为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即“工业4.0”。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工业4.0”对于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而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中长期规划。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是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
二、需要资金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德国政府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作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政府将投入2亿欧元,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三、建立跨界研究小组或平台。为推进“工业4.0”计划的落实,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共同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办事处,以吸引并协调各方资源。
四、配套的工业基础宽带设施。“工业4.0”简言之就是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而这依赖于综合并高质量的通讯网络条件,总体要求是简单、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用性和支付得起。
五、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和产品安全设计。中国要实现向“工业4.0”转化,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而这需要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和参考架构。
六、安保措施升级。基于CPS(Cyber-PhysicalSystem)的工业4.0的制造系统涉及高度网络化系统结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必须纳入其中。
七、培训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在德国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
突破从哪里开始?
除了借鉴国外模式,国内业已成形的若干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同样值得关注。
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以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长沙、柳州、临沂等地区;此外,沈阳、芜湖、上海、哈尔滨、广州等地也建立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上海临港整个产业区的集群集聚化,使其稳居几大示范基地的龙头老大地位。
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地的装备制造业各有侧重,而上海临港产业链上的联动效应更突出。上海临港以清洁高效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设备、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产业、大型工程机械等六大装备产业集群为特色,囊括了国内众多高端制造业的“第一”。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主要形成三大产业集聚区。
根据《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以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江苏苏中地区-上海-浙江浙东地区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珠海为主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在这三大产业集聚区中,环渤海地区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规模优势最为明显,拥有数量最多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以及大型的船舶企业。
目前国内工程机械领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基地,包括江苏徐州、广西柳州、湖南长沙、江苏常州、福建厦门、山东济宁、安徽合肥、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十大生产基地,而徐州、济宁、常州、长沙更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机械重镇”。
在几大产业集群中,长沙工程机械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所占份额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