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论我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质量 , 信用|2014-05-14 08:55:50|宏观经济|来源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摘要   2012年2月,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一章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
  2012年2月,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一章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对提升质量监管效能,推进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促进质量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问题

       传统质量监管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以产品为主攻方向和监管重点,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推动企业的质量工作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质量监管模式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行政监管矛盾凸显“人机不匹配”。传统质量监管模式侧重于“等距离”监管,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企业评价体系和分类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对所有企业实施一视同仁的无差别化管理。这一监管模式在实践中,往往造成监管力量、资源的平摊和分散,战线逐步拉长,无法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随着质监部门监管职能的不断扩增,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企业数量的与日俱增,质量监管力量与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到位”。传统质量监管模式以“违法推定”为基础,从推定所有企业可能违法出发,侧重统管细查、一包到底,直接介入企业的微观管理,面面俱到地对企业实施监管。这一监管手段,一方面加剧了行政监管“人机不匹配”的矛盾,造成捉襟见肘的监管困境,另一方面也客观上束缚企业手脚,制约企业质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导致“一管就死”的现象。

       (三)质量监管手段忽略“诚信因子”。从监管的实践来看,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不规范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道德、法律、诚信的缺失。道德产生良知、法律产生规则、诚信产生自律,三者间互为依托,相辅相承,共同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空间。当前少数企业、局部地区突出存在的质量欺诈、假冒伪劣、缺斤少两、降低标准等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诚信缺失的体现。传统质量监管模式侧重于用“法律”手段,以“打击”为主,缺少对企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企业质量守信行为的奖励和失信行为的惩戒,一旦放松监管,容易导致“一放就乱”的现象。

       (四)社会监督力量缺乏“有效整合”。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管资源。通过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对内能减少监管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对外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融合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传统质量监管模式在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存在滞后,各类信息主要在系统内部流转,不对外公开和联通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人为割裂与其他部门、消费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关联,无法通过信息交互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质量工作的氛围。

       基础和优势

       企业质量信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质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标准,向用户做出质量承诺的能力,以及兑现质量承诺的程度。前者体现了企业的道德取向和社会责任,后者体现了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是以建立质量诚信体系为基础,以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为核心,以建立社会化协同监管机制为手段,形成的“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时时受制;一地失信、地地受制”的质量监管机制。

       (一)基础

       一是有理论基础。信用监管并非新生事物,通过多年研究已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信息化理论方面,信息作为重要的监管资源,与其他监管资源(如人、财、物等)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通过有效收集、分析、利用信息数据,能够节约其他物质性监管资源,提高政府部门配置监管资源的能力。在经济学理论方面,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显示,在企业单一的交易行为中,个体的理性无法推导出集体理性,选择“失信”始终是其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战略。因此,通过加强信用监管,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守信行为的奖励,强化信息传播与共享,把单一交易变为重复交易,由此提高企业失信成本,可以最终保证守信成为博弈均衡。

       二是有实践检验。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美国、法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金融行业开展了企业信用评估工作。2000年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围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监管机制进行了改革,推进了信用监管机制的研究和应用。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意见》,逐步在食品生产、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许可证等领域探索推行质量信用监管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为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优势

       一是有助于发挥企业质量责任主体作用。《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实践证明,产品由企业设计、生产、加工和制作,企业是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就是要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综合企业质量承诺和质量能力的各个要素,推动企业树立诚信意识,打造质量诚信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二是有助于解决行政监管力量不足矛盾。当前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质量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已不单纯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问题,而是个别企业缺乏起码的质量诚信和社会责任,违背社会公德。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就是要将质量诚信的理念和方法引入监管方式中,通过有效地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统筹协调监管资源,科学实施差别化监管,由此减轻行政监管压力,降低监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有助于形成全社会质量监管合力。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完善信用信息的发布机制,推动质量信用信息的社会公开和资源共享,打破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就是要通过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质检与工信、税务、工商、金融等其相关部门,以及行业组织之间的质量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由此构建“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共管格局。

       构建路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事项的大背景下,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对于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监管工作思路上,着眼“三个转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新形势下,探索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应注重宏观调控和源头管理,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着眼监管对象、原则、方法的转变,着力帮助和促进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工作责任机制,真正构建起“企业自主、市场调节、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一是监管的对象应从以往以产品为重点,向以企业为重点转变。通过强化企业质量责任主体意识,发挥企业自主管理作用,推动企业建立“隐患自查、责任自负、接受监督”的质量管理机制,以发挥企业的质量责任主体作用。

       二是监管的原则应从传统的“违法推定”,向“守法推定”转变。通过实施企业质量监管模式,将以往推定所有企业可能违法、实施全面监管,转变为推定多数企业守法、对少数企业实施重点监管,逐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以减轻行政监管的压力。

       三是监管的方法应从以往的“等距离”,向“分距离”转变。通过科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体系,规范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将以往对所有企业实施一视同仁的无差别监管,转变为区分等级的差别化监管,以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二)在监管工作措施上,把握“三大环节”

       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监督和管理工作的诸多内容,涵盖了质量诚信体系的不同环节。因此,在监管工作举措上,需要有重点地把握征信、评信、用信三大环节。

       一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征信系统是有效掌握信用信息的基础。征信系统的建设,在系统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归集质监部门依法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企业质量信息和数据,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要强化信用档案数据的更新和完善,在档案内容的真实性、项目的科学性、统计的准确性、上报的及时性、使用的规范性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信用信息的丰富、真实和有效。在系统外,要注重发挥大质量工作平台作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协作,建立质量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机制,不断拓宽信息征集的范围,扩大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的覆盖面,逐步实现质量信用信息面向社会的公开和共享。

       二要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信系统。科学的评信系统是有效利用信用信息的桥梁和纽带。评信系统的建设,要突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标准的研制,逐步建立涵盖技术、管理、评价等比较完善的质量信用评价标准体系。要加快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涵盖产品质量、标准化、计量监测、质量奖励和执法处罚等多方面内容的评价指标模型,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衔接的科学评价模式。要加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机构的培育,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大帮扶指导力度,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功能开发和业务拓展,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质量信用评价,引导和推动质量信用服务市场的发展。

       三要紧贴工作需要,建立实用高效的用信系统。高效的用信系统是实现监管工作任务目标的根本。用信系统的建设,要充分结合工作需要和区域特点,分层次,有创造性地开展。要充分发挥征信、评信系统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上,通过进一步完善质量奖惩机制,建立质量信用“红黑榜”制度,在企业行政许可、市场准入、质量奖励、执法处罚中引入质量信用机制等,加大对守信企业的扶持和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营造全社会“守信受奖、失信受罚”的良好氛围。在工作方法上,通过完善质量信用信息社会发布机制,加大信用信息的社会发布力度,积极推行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真正使信用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三)在保障机制建设上,注重“三大领域”

       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建设需要法律制度、信息技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辅助和支撑。

       一要加快信用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是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有序推进的基本保障,既有利于保障信用信息的归集,也有利于监管行为的规范。当前,加强信用立法的主要任务是,在《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逐步完善质量信用法规,明晰质量信用监管的法律地位、程序和内容。要认真研究和制定配套的制度规范,完善扶持奖励政策,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的实施提供法律制度支撑。

       二要强化技术支持。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的基础在信用信息。由于信息具有技术性、时效性等特性,其归集、评判、发布、应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云技术等科技手段,广泛汇集监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搭建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基于网络的实时、在线、对接的信息平台,应当成为现时工作的重点。

       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开展质量月、质量诚信日等活动,引导广大企业提高质量诚信意识,自觉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深入宣传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各级政府提高认识,加大组织领导和经费支持力度。要面向民众,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质量信用知识,共同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