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创新之缺与市场之渴

关键词 科技创新|2014-03-13 09:20:30|宏观经济|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摘要 一场围绕产业创新的热潮正在开始。3月2日,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提案被列为2014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
       一场围绕产业创新的热潮正在开始。

       3月2日,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提案被列为2014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这是近9年来“一号提案”首次聚焦科技创新领域。

       提案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科技进步是创新的技术硬件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中国探月工程就是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月球车更是一台代表当今顶尖水平的机器人,有效推进了我国自动化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信息图像处理传输技术,远程遥感、雷达通讯和信号监测、精密机械加工工艺、化学和材料技术的更新升级。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总投入250亿美元,带动了3000多项成果转移到民用,投入产出比达1:15。中国探月工程总投入仅上百亿元人民币,目前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投入产出比达1:10。虽然此前“玉兔号”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现故障,但这只“中国兔”顽强苏醒并带病开展定点探测,传回了着陆器及月面彩色图像,让一些对“中国智造”颇有微词的国家和媒体闭上了嘴巴。

       当然,信息软件的支撑须臾不可缺少,这方面我国距美国尚有差距。全球顶尖的IT公司几乎全在美国,Google、苹果、微软、思科、Intel、高通、惠普和IBM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赫赫有名。据统计,美国IT产业年创GDP万亿美元以上,从业人员却仅为400万人。比如Google的年营收约600亿美元,员工7万人;微软年营收超过700亿美元,员工10万人。某种程度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催生的,但这个领域仍由美国创造、美国引领、美国垄断。当然中国的华为、中兴和联想,正对这种格局作出强有力的挑战。又如北斗,是世界上首个拥有两个民用频点的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区域已形成服务能力。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软件技术和硬件制造的驱动是平等的,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机遇也是同等的,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

       一直以来,中国对科技创新的坚持是长久的,投入是巨大的,成就是无庸置疑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35年间增长了100多倍,从1978年的52.89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5600.1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但时至今日,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仍不到研究发展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当然我国的科技资源配置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政府的“有形之手”常常越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去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同时在“市场失灵”的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有形之手”的力量尤显不足。但这并不能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延续“四高三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老路的理由,毕竟企业才是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三低问题尤其值得注意,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仅为美国的21%、日本的32%;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美国、德国等超过40%;我国经济体量已居世界第二,220种工业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以低端环节、低附加值产品居多。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一二三产业比例、新兴产业占比等数据来衡量产业升级进步,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产品是否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附加值的高低。据统计,我国拥有科技人员3800多万人、研发人员320多万人,均居全球第一,却没有改变“世界工厂”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尴尬,在全球产业布局和微笑曲线中仍然处于底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仅为27.6%。投入如此之少,落差如此之大,何以支撑科技创新?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80%,而我国仅为31.6%,科技的巨大力量远未发挥。即使能按计划在2020年达到60%,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装备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杂而不精。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加工母机”,决定着工业的技术工艺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 、日本的43.6%和德国的46.6%。全球装备的著名品牌也主要云集在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家,这些巨头掌握着核心技术,主导着行业发展。比如,德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和引领者,诞生了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时至今日,德国装备制造业仍被称为“众厂之厂”,品质优异、全球领先。其机床、轨道车辆、工程机械、电气设备都闻名于世,在机械设备业的31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21个领域是世界出口第一,在其余领域内也几乎全部位列世界三甲之内。原因无他,科技、教育和创新并举。以创新能力而言,德国的高校、非高校研发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密切合作,构建了一条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新知识价值分工链。资料显示,在德国加工工业中,27%以上的销售额来自于创新产品的销售,其中既有企业产品系列中的新增产品,也有首次问世的新产品。2013年4月德国政府又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以“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

       面对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不管对解决当前中国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升高的燃眉之急,还是对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中国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已逾30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上落后20年以上,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自主品牌机器人市场份额小;在规模上,现阶段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1/5,美国和德国的1/3左右;在机器人密度(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上,我国仅为10台,日本为339台,韩国为347台,德国为261台。

       当然中国的市场和需求优势也很明显。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15年,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万台,保有量将超过13万台。机遇仍大于挑战,希望远多于困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以上。中国,不能也不会错过这个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崛起机遇。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