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EO)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调整为3.3%,比7月份下调0.2个百分点。IMF认为,欧洲和美国能否主动应对短期内的经济挑战,将是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关键。实际上,从当下时点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新兴经济体还是国际金融市场,短期内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挑战。哪些因素能够占据上风,将决定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的表现。
美国:驴子vs大象
现在正是美国大选的紧要关头,民主党和共和党正在为四年一度的总统宝座展开最后的角逐。自1992年克林顿以"关键在经济,笨蛋"(It"stheeconomy,stupid)这一著名口号击败老布什之后,经济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届总统大选的关键。
如果单就经济表现而言,奥巴马执政的四年可谓可圈可点。相比于还在债务危机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的欧洲、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日本,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要更为强劲和稳健。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可望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即便如此,在野党仍有把柄可抓。
其一就是美国的失业问题。9月份美国失业率降至7.8%,是2009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这一数据无疑对奥巴马争取连任有利,但有媒体认为,这是劳工局捏造数据来为奥巴马造势;其二就是QE3,对于美联储在9月13日推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共和党也是颇有微词,认为伯南克背离了中立原则,公开支持奥巴马,与共和党为敌。
当然,美国两党之间的博弈,不仅仅集中在谁能获得总统宝座、谁能控制国会,更重要的,还是明年初的"财政悬崖"问题。对美国经济而言,这是短期内所面临的最大尾部风险。如果任由此前的多项减税和刺激政策自然到期和超级委员会达成的"自动支出削减机制"如期启动,则2013年美国新增税收可能达到4000亿美元,政府支出减少约10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约4.5%。如果这一硬性减赤情况出现,无疑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是哪个党在11月初的大选中获胜,都将直面"财政悬崖"的挑战,但是,选举结果最终是形成一党控制众议院、一党控制参议院的"跛脚鸭"情形还是某一党同时控制国会和政府,应对之策肯定有很大不同,也将决定着美国能否从"财政悬崖"安然降落以及美国的经济前景。因此,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角逐,驴子和大象的博弈,将是影响美国经济的最重要因素。
欧元区:南欧vs北欧
自2009年10月希腊爆出危机以来,欧债危机已历时整整三年。从目前情况来看,危机的前两个阶段(即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过度杠杆化导致的银行业危机和欧元区可能解体所导致的信心危机)一定程度上已经过去,现在正向第三阶段过渡,即如何解决南欧和北欧国家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
危机对欧元区最大的打击,就是揭露出了南欧与北欧的分野以及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之间的对立,从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重大挫折。从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来看,欧元区对于这两大问题显然准备不足。由于治理机制的缺陷以及救助路线图的模糊,致使危机表现为间歇式发作,从而引发欧美金融市场的震荡反复,国际社会疲于应对。
直到今年9月6日,欧洲央行"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来保证欧元稳定",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以及10月8日欧元区提前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欧债危机救助的路线图才逐渐变得清晰。无论是OMT还是ESM,都要求申请援助的国家提交严格的财政改革和经济调整计划,而其最终目标,则是使财政一体化赶上货币一体化的步伐。
但是,就当下而言,是继续强力推行财政紧缩政策,还是适度放松要求、为经济增长预留空间,欧元区目前却仍未达成统一。在10月初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东京年会上,德国财长朔伊布勒与IMF总裁拉加德甚至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公开分歧。
无论如何,随着危机进入第三阶段,南北欧之间关于结构调整的博弈将会更加激烈。北欧已经做出了姿态,接下来,南欧国家如何通过结构调整重建竞争力以及能否推行之前承诺的财政紧缩计划,将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而这也将决定欧元区的经济表现,并继续牵动国际金融市场的神经。
新兴经济体:外需vs内需
IMF将新兴经济体今年整体的经济增速预测由7月份的5.6%下调至5.3%,显著低于去年的6.2%,单个国家的经济增速预测也都做了相应下调。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窄,外需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连续放缓和外需疲弱的影响,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形。
以中国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5.5%,连续第7个季度为负拉动,导致GDP连续第7个季度放缓,可见出口乏力是导致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因素。外需不振,政府只能通过启动内需来稳定增长,一方面央行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放松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快了基建项目审批速度,通过投资来拉动内需。而这也是在外需不足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普遍做法。
但是,随着发达国家相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抉择将更加艰难。一方面,经济增长下行态势仍未扭转,另一方面,国际流动性泛滥将导致通胀压力上升,降息空间无疑将会受到挤压。3季度以来,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分化。韩国、泰国、巴西选择了连续降息,印度央行则选择降准不降息,以达到既释放流动性又防止通胀反弹的目的,只有俄罗斯反其道而行,加息25个基点,成为今年以来首个加息的新兴经济体。
未来新兴经济体的表现也将出现分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和国际流动性的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继续回升,这将有助于资源出口型的新兴经济在下一阶段走稳,而更多的新兴国家,则仍要靠内需来弥补外需。内需与外需的如何接力,将决定着新兴经济体的表现。
国际金融市场:避险vs逐利
自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受到避险与逐利动机的交替影响。当危机恶化时,避险情绪升温,资金会从新兴经济体和风险资产抽离,转而涌入避险天堂(如美国国债市场,黄金等);反之,当危机出现缓和,逐利动机会占据上风,资金会再度由避险天堂流出,回流至新兴经济体和风险资产。
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欧元区推出OMT,美国、英国、日本先后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市场信心显著改善,各国资本市场大多出现了一轮上涨,资金也开始向新兴经济体回流。
以中国为例,9月份的外汇占款摆脱了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局面,实现了1306.8亿的正增长,达到今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在近期连续触及涨停。逐利资金还推动港币兑美元升至联系汇率制的上限,香港金管局被迫在3年多以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
但是,如上文所述,由于美国目前仍然面临着财政悬崖问题,欧债危机仍会受到各种因素干扰,所以全球经济仍将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市场情绪,致使避险动机和逐利动机此消彼长,资金在新兴经济体的进出也将更加频繁。
总而言之,这一时段的全球经济,尽管表面上有所企稳,实际上却仍然潜流暗涌,各种力量都在对经济和市场走向施加着影响。哪种因素能够占据上风,未来究竟谁主沉浮,仍然是一道悬而未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