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韦克·瓦德瓦认为,通过提供补贴、廉价劳动力、宽松政策和操纵人民币,中国成功吸引了很多美国公司将其工厂迁至中国。但受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对政府支持窃取知识产权行为的担忧和生产时间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陶氏化学、卡特彼勒、大众和福特等公司已决定将部分生产部门迁回美国本土。
此外一系列飞速发展并不断融合的技术也将打破现状,比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AI)、3D打印和纳米科技。这些技术此前发展缓慢,但现在开始迅猛发展。未来十年,这些技术将会迎来进一步发展,届时制造业所用的材料和生产技术将跟现在中国和美国以生产线为基础的加工过程完全不同。
维韦克·瓦德瓦坚信,即便中国工厂配备了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和3D打印机,能实现自动化生产,将原材料大费周章地运到中国,在中国组装成品后再运回美国将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制造业回归美国是不容置疑的,不是这个十年,就是下个十年。但美国失去的同类工作岗位并不会回归,未来这些岗位将不复存在。
虽然不同意仅以部分美国企业将生产部门回迁就断言中国制造业泡沫的论断,但由于重大技术进步引发的制造形态改变确实值得谨慎对待。
机床产品调整步伐仍不够快速和及时
今年在制造行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经济的高红利时代已经开始过去,2012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在于制造业的转型。
机床行业作为机械行业的工作母机,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更为明显。一个现状是,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缺少着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精、特、专”小巨人企业。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建设、重点工程所需的高档床主要依赖进口,国产中档数控系统市场国内占有率只有5%,而高档床所需的数控系统95%来自境外,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0%。
有分析认为,中国数控金切机床市场上高、中、低档机床消费比重有如下特点:在消费量上约为5:5:4.5,在消费额上约为15:7:15。因此国内对高中档机床的需求无论在消费量还是消费额上都超过了低档机床。
相应的,国产机床产品调整步伐仍不够快速和及时,国产机床产品构成大多以低档为主,中低档机床占据我国机床产量的一半以上。金模网CEO罗百辉认为,中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额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国内市场对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水平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机床工具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还不能跟上市场需求水平升级的步伐,国产中高档机床工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目前,国内机床制造企业总体上是大而不强,而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企业则是既不大也不强。因此,为推进"由大变强"目标的逐步实现,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经过内部细致的与讨论,初步提出了三个标志性目标:第一,在向行业主要服务领域重点企业主导产品的典型零件加工装备上有突破性进展。
第二,国产数控机床特别是中高档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国内中高档数控机床应用数控系统和主要功能部件国产化率明显提高。第三,少数几种或更多机床工具产品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少数几家或更多企业成为世界强势企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持续投入,且力度加大,每年重大专项将带动资金投入100亿以上。金模网CEO罗百辉认为,在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振兴等背景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旺盛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高档数控机床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未来3-5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市场增长率将达到12%左右。这必将带动我国国产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的市场发展,也无疑为国内数控系统生产厂商不断发展自己的技术,扩大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展望“十二五”,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将努力解决主机大而不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差距大、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将培育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量化融合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的目标,并力争通过10-15年的时间,实现由机床工具生产大国向机床工具强国转变,实现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
西安航空动力公司总工艺师陈贵林曾指出,目前机床设计及创新能力不能满足航空制造业的需求,使得用户不得不寻求国外制造商,如整体叶盘加工、叶片加工、专业拉刀磨削、复合加工设备及特种加工设备等。国产机床也没有成熟的可靠性强的数控系统,国内数控系统仅在一般电加工设备上保持相应的市场份额。因此,机床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轮值理事长、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说,“转型升级”是我国机床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他认为,转型升级仅满足于能做是不够的,需要实现由“能做”到“做好”的升级和跨越;仅能做某种产品是不够的,需要具备为用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仅有技术手段是不够的,需要企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仅有产品、市场的调整是不够的,需要产业内部专业化结构的调整;仅考虑技术和经济要素是不够的,需要企业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创新和升级。
特别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有着复杂的外部生态环境:竞争白热化的一线市场;庞大的二、三线市场;日益上涨的人力成本;缺乏融资渠道;经营人才流向行政机关、外资跨国集团、垄断行业高企;市场信用度低,交易成本高等。在这样的外部生态下,企业求生不易。特别是机床行业,人才、技术都需要长期的积淀。现在又是一个讲求速度的时代,如果企业缺乏加速度,或许只能成为追随者。
但行业本身的特性又需要企业能“静”下来,心无旁骛。且不论国际市场,在我国庞大的二、三线市场,也绝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不论质量、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只需要低价冲击市场;不考虑品牌战略、发展战略,浮躁的、一味求快的心理不属于那些具有抱负和理想的企业家,毕竟没有稳健与持久的发展战略,成就不了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