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日发布首个国内贸易发展规划,这对扩大内需、促进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专家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之际,扩大内需无疑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要务,将成为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变成长期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内需促增长潜力巨大
近10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十分迅猛,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万亿元,2008年突破10万亿元,2010突破15万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8.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是2002年的3.8倍,年均增长16.1%。2011年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1.6%,比2002年提高7.7个百分点。
“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就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来看,中国的内需与美国相比相差较远。美国3亿多人口,年消费达到11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4万亿美元。中国人均消费不足美国1/15。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内需增加到美国人均水平的1/10,中国GDP总量上升到80万亿元以上,潜力巨大。此外,中国居民消费存在严重三大不平衡:城乡之间、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因此,对于欧美疲弱的需求来说,中国潜在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10年内是7%到8%的话,那么就意味着10年内中国居民收入翻一番。这将造就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世界经济再平衡,对中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不能把宝押在外部市场
过去30年,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马车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提升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弥补外需的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认识到中国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经济的增长点不可能放到外部需求上去,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提出一个战略思想,就是扩大内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把经济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上。
“把扩大内需称为第一要务肯定不为过。”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微博)也表示,投资和出口过去都很强,而消费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中间的短板。居民消费之所以这么多年起不来,就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比GDP增长的速度低,也比企业利润增长的速度低。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格局,在这次金融危机过去以后,已经不可能了。要想使中国有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就必须要转到依靠广大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消费增长,来支持中国未来经济长期的发展。
政策措施还需加力
“保持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没有全社会、全体国民的消费愿望,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增速的支撑,就很难实现。”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是有效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就一定要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变为中等收入家庭。因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而中等收入者则是教育、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消费。所以要鼓励低收入的家庭创业,创办小微企业、农村养殖业等,只要这部分人群创业了,就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此外,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免税,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提供更多社会保障,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就能让老百姓放心地创业并且扩大自己的消费。
“从长效机制来讲,扩大消费仍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应该从源头来抓。”范剑平建议,政府真正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第一提高大家的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城市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第二是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消除大家消费的后顾之忧,有钱不再去存银行了,而是敢于拿出来消费;第三就是管好消费市场秩序。从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来讲,如果能够从这三个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老百姓有钱了,消费更有底气了,消费也会更放心,中国的市场完全有希望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