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圳一家中介公司,一张张“急招电焊工”的广告贴满墙壁。起薪标明3000多元一个月,还带有员工食堂,但几位来自河南的“80后”电焊...
深圳一家中介公司,一张张“急招电焊工”的广告贴满墙壁。起薪标明3000多元一个月,还带有员工食堂,但几位来自河南的“80后”电焊工却还在观望,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价”一直在涨。
今年上半年,各地用工荒继续蔓延。据报道,仅在广东,目前超过90%的企业难以雇到足够的工人,雇员短缺率平均达到14%,而去年为11%。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薪酬白皮书》揭示了薪酬涨为何还留不住人这一“怪现象”。
涨薪不再是灵药
2011年,91%的制造企业都实施了涨薪计划,平均涨幅达13%,但工人离职率也高达35.6%,高居11个受访行业之首。今年近六成受访制造企业又在酝酿“涨薪”。
近年来,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用工荒屡现,不少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涨薪留人”。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涨薪留人”已不再是灵丹妙药,对缓解“用工荒”十分有限。
“为了留住员工,工厂建了电影院、保龄球道。为了吸引员工们在春节后回来,企业还搞有奖销售。但这些都没用。农民工仍然不愿留下来。”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施荣怀对此深有感触。
白皮书显示,涨薪大潮下,2011年制造业46.3%的招聘率和35.6%的离职率,将房地产、金融、贸易、综合服务等其他10个行业甩在身后。
“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工人是去年"最难招聘"的人才之一,制造型企业的人均招聘成本为465元。”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的一位专家称,"中国制造"想仅靠涨薪留住工人,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农民工不再廉价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为数众多的农民劳动力奔向广东等东南沿海城市,因为这里有些工厂的工资是全国最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择业,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的新选择。
而企业“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技术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当前也越来越突出。为此,与技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的办学模式,也成为企业缓解用工难和抢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前是学校为学生就业去求企业,而现在是企业主动上门来要毕业生。毕业生现在是供不应求,还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前一两年就被企业相中,提前"预订"了。”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蔡卫星说。
不过,这些措施也并未充分满足当前企业用工的“饥渴”。专家认为,这不仅是结构性矛盾带来用工总量需求提升的问题,更是对现行用工理念的挑战,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将农民工视为廉价劳动力将成为历史。
要物质更要精神
当今,“80后”和“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进城务工主力,他们与父辈不同,除薪水等物质需求外,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相当看重。也正因此,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涨薪”的简单操作,还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
破解用工荒,需要开拓新思路。有专家学者指出,当“80后”、“90后”正在成为制造业“主力”时,只靠“多发钱”很难奏效了,因为这一代工人更看重的是上升的空间以及真正融入打工城市。为此,企业除在涨薪上下工夫外,更应在“长心”上多花力气,从企业文化、用工环境和员工幸福感等方面找差距,既关注物质,更关注精神,这样才能满足员工日益多元的需求,帮助员工更快、更便捷地融入打工城市,提升幸福感。
白皮书显示,2011年,“80后”、“90后”员工的离职率平均达30%,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