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以来,由于光伏市场供需紧张、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也不断加大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力度,促使光伏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尤其是第四季度,主要企业生产成本已降至1美元...
2011年以来,由于光伏市场供需紧张、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也不断加大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力度,促使光伏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尤其是第四季度,主要企业生产成本已降至1美元/瓦以下,天合、英利、晶科第四季度光伏组件成本分别为0.94、0.97和0.91美元/瓦,而部分企业如阿特斯已降至0.76美元/瓦。预计2012年仍将呈下降趋势。据天合和英利披露的数据,至2012年年底,生产成本将下降至0.75美元/瓦左右。据预测,2012年光伏组件的售价可能保持在0.8~0.9美元/瓦之间,因此领先企业的毛利率可能在6%~17%之间,而其他成本较高的光伏企业考虑的可就是如何“止损”了。
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各企业非硅成本下降幅度相差无几,因此光伏组件成本的差别主要还是体现在硅料上。
光伏组件的成本主要由硅料成本和非硅成本构成。在此之前,由于硅料(多晶硅)短缺而导致其价格较高,硅料成本一度占据组件成本的50%以上。因此在组件成本控制方面,厂家将焦点更多集中在硅料价格上(所谓的“拥硅为王”),非硅成本则被漠视。在2011年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硅料价格几乎已被挤压至极致。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厂家也逐渐将焦点转移到非硅成本上,加强供应链管理,控制各种非硅成本中的配套材料采购价格。同时,由于市场不景气,组件价格的降价压力也传导到了上游,加上配套材料产能的进一步增大,让组件厂家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握有了更多的筹码,从而使得非硅成本能够进一步下降。英利、天合和晶科等企业披露的数据可以证实这一点,三家企业非硅成本均在缓慢下降,且幅度相差无几,2011年第四季度非硅成本均约在0.64美元/瓦左右。
光伏组件成本的差别主要还是体现在硅料成本上,这是由硅料的采购战略决定的。由于当前多晶硅料价格暴跌,而合约价格弹性较小,导致多晶硅现货与合约价格有所差距(现货价格远低于合约价格),目前的景象与此前的“拥硅为王”完全相反。晶科的硅料主要是从现货市场采购,因此其硅料成本第三季度仅为0.29美元/瓦,远低于其他两家。
另外,阿特斯2011年第四季度的组件成本仅为0.76美元/瓦,差别也主要体现在硅料成本环节。其硅料成本估计仅为0.15美元/瓦,因为其与保利协鑫签订的相关协议,硅片的采购价格仅为0.31美元/瓦(保利协鑫的硅片加工成本约为0.16美元/瓦),因此造成其总成本下降较多。
正是基于此,一些组件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其硅料采购方式,有些甚至不惜支付大笔毁约成本,放弃合约选择现货,如去年尚德和MEMC的合约。相信在进行相应调整后,企业的硅料成本将持续下降。如天合和英利等企业,预计到2012年底,其硅料成本将下降至0.2美元/瓦以下,届时其组件成本也将达到约0.73美元/瓦。
但是从目前的原辅料价格和成本看,下降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从各个环节看,硅料0.15美元/瓦、硅片0.15美元/瓦、电池片0.13美元/瓦、组件0.20美元/瓦,即组件成本为0.63美元/瓦。以上将可能是原辅料直接成本下降的极限值,预计这两年就可达到,而后续的成本下降则只能通过降低每瓦耗材量,即通过提高电池效率来实现。由于组件成本是按照瓦数来衡量,提高电池效率可摊薄每瓦的耗材量,因此目前主要光伏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性价比的太阳能电池,如当前较为主流的基于准单晶技术的电池等。相信随着资金的持续投入,晶硅电池组件成本将持续下降,也将使得平价上网早日实现。
价格战不可避免
我国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很接近,在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
组件成本的快速下降,将成为企业降价更强的催化剂,特别在当前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性较强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已经成为保住市场的最直接手段;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产能不能充分利用,将增加产品成本,而在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情况下,产品不及时销售也会造成存货减值,因此在非常时期,保“现金流”或“止损”将成为“盈利”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当然价格战也有有利的一面,即可促使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早日实现平价上网,同时也将促使优胜劣汰,一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使得产业在更为健康的环境下发展。但是,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良性的竞争可能会促使行业进步,但过度竞争(产品售价低于生产成本)将会危害到产业发展,特别是过度竞争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副作用。为了降低成本,部分企业将不惜使用劣质原辅料制作太阳能电池,例如有些企业贪图便宜,使用部分不合格的背板、EVA胶膜等,这既会严重挤压优势企业的产品,也为未来光伏电站的运营埋下隐患,不利于市场发展。
从上面成本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很接近,在大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事实上,这种势头已经开始呈现。在最近的几个光伏项目竞标中,个别企业已经报出了4.99元/瓦的价格,远低于目前6元/瓦的生产成本(还不包括运营费用摊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将是行业集体亏损,行业融资难度加大,这将拖垮优势企业,使企业自身投入不足,发展后继无力。这不仅不利于当前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最终还将危害到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