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这个行业属于新能源行业,投资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光伏行业由于盲目建设、粗放扩张,目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下降很快。
与此同时,光伏类拟上市企业迅速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变为"弃儿".据证券时报记者对多家保荐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各家保荐机构中鲜有储备光伏类IPO项目。
我国光伏产业在经过连续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正在承受着产能严重过剩的巨大压力。
据独立第三方调研机构大禾咨询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利用率为52.94%,硅片硅锭产能利用率为47.83%,晶体硅电池产能利用率40.48%,太阳能薄膜电池产能利用率则仅为20%.截至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接近1/3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随着行业寒冬的到来,光伏企业首发(IPO)上市的热情也跌落谷底。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仅有浙江晶盛机电、浙江恒基光伏、浙江日地太阳能、浙江公元太阳能、河南裕华光伏等少数几家光伏企业正在积极筹备A股IPO事宜,其中,河南裕华光伏创业板IPO申请已于11月25日成功过会,浙江公元太阳能创业IPO申请将于今日上会审核。
华林证券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光伏企业的成长性、持续盈利能力将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A股IPO前景不宜过分乐观。
扩张过猛后的过剩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出,鼓励清洁能源(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等)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自此,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光伏产业)进入了持续5年的爆发式增长期。据大禾咨询统计显示,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5年年增长超过或接近100%;2007年至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链(晶硅体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统)上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增长也颇为快速。据大禾咨询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年收入500万元以上)单晶硅太阳能企业数量达250家,多晶硅太阳能企业数量达300家,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企业数量达30家。
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我国相关企业的销售严重依赖出口。据大禾咨询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达50%,其中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仅有400兆瓦,剩余7600兆瓦全部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5%.
这种超高比例的出口依存度令我国光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一个不利的信号是,今年以来日益严重的欧债危机,令全球主要光伏消费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等欧盟国家开始削减光伏财政补贴。
据公开信息显示,德国于今年2月宣布,如果当年光伏装机容量超过3.5GW(千兆瓦),那么装机量每增加1GW,光伏补贴将下降3%.今年6月,意大利宣布原有上网电价补贴将削减至11%.今年11月,捷克宣布将对已建的光伏电站增收26%的税费。
另一个不利的信号则是,今年10月,美国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进行立案调查,虽然最终美国决定暂缓立案,但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环境已大大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银河证券一位行业研究员指出,受欧洲需求萎缩和美国"双反"调查的交织影响,我国光伏企业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需求的急剧萎缩,国内光伏企业被迫出现了大面积停工的现象。据广发证券(000776,股吧)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11月17日至23日一周内,四川新光硅业和万州大全同时宣布停产技改或检修,这令国内多晶硅开工企业降至不足4家。
大禾咨询董事总经理程建辉认为,太阳能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这个行业属于新能源行业,投资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光伏行业由于盲目建设、粗放扩张,目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下降很快。
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光伏产业的寒意,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了A股15家光伏类上市公司今年半年报数据发现,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上市公司达10家,15家公司平均毛利率为21.72%,半数以上公司的毛利率均有所下滑。
再以海外上市的无锡尚德为例,据其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达2.59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额达1.749亿美元。
与此同时,光伏类拟上市企业迅速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变为"弃儿".
据证券时报记者对多家保荐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各家保荐机构中鲜有储备光伏类IPO项目。
东北证券(000686,股吧)一位投行人士坦言,由于行业环境的恶化,目前保荐机构在选择光伏类项目时通常会显得比较谨慎。
华林证券上述投行人士则称,国内目前能实现业绩持续增长的光伏企业屈指可数,业绩波动性大、持续盈利能力较差是此类企业面临的通病。
另外,太阳能是否能代表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业界对此争议也较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上游多晶硅料的生产及技术一直以来被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光伏企业中很少有实力能够对硅材料进行生产和提纯,而且生产过程中污染通常较大。此外,目前国内太阳能电池组的生产通常技术含量比较低,且目前晶硅体在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方面比较低,因此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前景还比较渺茫,很难说太阳能是否代表了我国新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
产能过剩下的募投策略
对于多数光伏企业而言,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因此上市融资是否存在必要性将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光伏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至少要达到80%以上,才具备A股IPO的必要性。"华林证券前述投行人士认为。
以河南裕华光伏为例,据其招股书(预披露)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主要产品为超白原片玻璃和超白钢化玻璃,其中超白原片玻璃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8.78%、80.8%、95%和94.03%;超白钢化玻璃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3.70%、92.11%和98.37%.
此外,光伏类拟上市企业需要把募投项目周期与订单周期予以匹配。
以西安某单晶硅片生产企业为例,据其招股书(预披露)显示,该公司手头握有大笔的合同订单,合同的期限多为2011年至2013年,但该公司的募投项目建设周期却为2年。当该公司募投项目全部达产后,现有的合同期限将全部到期,募投项目无法满足2011年至2013年的生产需求。
虽然这家西安企业最终得以过会,但其募投安排仍被投行业界认为是不合理的。
东北证券前述投行人士提出建议,光伏类企业要在招股书中详细论述行业系统性风险对自身产能利用率和净利润的影响,并要在募集资金运用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及详细披露合同订单的期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