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卫凤午 (一) 我国人造金刚石,自1960年国家设“121"课题立项研制以来,半个世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今已是门类齐全,人才济济,产品配套...
(一)
我国人造金刚石,自1960年国家设“121"课题立项研制以来,半个世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今已是门类齐全,人才济济,产品配套,自成体系的完整行业.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部分领域跻身强国之列,正顽强拼搏向着“强国”目标奋进!
在我国人造金刚石发展进程中,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的王光祖教授. 王教授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五十年来耕耘不辍.尤其是退休以后,“自由度”大了,更便于在较大范围较深层次,研讨一些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他的劲头更足了.他一直认为“做大"不易,而“做强"更难.矢志“做强”是驱使他奋进的内生动力.
我与王光祖教授自1956年起,相识共事半个多世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科研生产一线的战士和领军人物,我是二线工作人员,配合融洽;并共同参与编写《人造金刚石生产规程》(共六部分),提供有关单位推广应用。七八十年代我负责办杂志,起初杂志就取名《人造金刚石》(现更名为“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王教授始终是该杂志的主要撰稿者,审稿者和强力支持者之一.我俩还共同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的编审工作。九十年代初约三年时间,我和老伴赴美国探亲并做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接着在行业协会先后任秘书长和顾问,至2006年离开协会.这段时间我俩过往较多探讨问题也广,以致于在他的创意和主笔下,合写文章为行业发展出谋献策,比如“发展中的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和“关于我国人造金刚石未来发展的思考"等论文.现正在他的率领下,组织编写《人造金刚石及其应用技术手册》大型工具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今年正值我国设“121”课题立项研制人造金刚石50年,有感于王光祖教授在我国人造金刚石发展进程中,显示出的坚忍不拔精神;有感于他在我国人造金刚石发展各个阶段,都有里程碑式的真知灼见发表;有感于他在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诸多领域,涉猎全局,成果丰硕;有感于他在我国人造金刚石战线,连续奋战五十年,而今仍老骥伏枥,志在“做强”,特写此文,抒我敬慕,以飨读者.
(二)
王光祖教授在职期间,主职承担课题,领军战斗;兼职大学授课,带研究生.他尽心尽力,是一位丰产学者,参与过许多重大攻关实践和战斗,有百余篇论文发表,这里仅就他在职期间的,择其要者略示于后。
1960年起与兄弟单位共同承担“121”课题,三磨所负责从原材料到产品整套工艺部分(含各项技术标准等)。为“不打无准备之仗”,查阅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大量国外文献,集当时能够吸纳到的人类相关最新知识,写就《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第一个实验大纲。“121”课题属国家级科研项目,密级又高,其情况只能“圈内”人员知道,核心部分仅限于少数骨干成员心中有数,“不足为外人道也”!时隔45年之后的2008年,《磨料磨具通讯》第10期(总216期),将王教授以《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基础》主编的身份,1963年6月向研制小组部分成员所作学术报告的文稿刊出,并加了编者按。按语称:该文“不仅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对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做了具体阐述,而且对试验研究工艺,诸如:主要原材料,试块的组装形式,压力温度条件等做了详尽说明。历史的实践证明,它不愧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的催生素”。
1963年12月6日,课题组在两面顶超高压装置上首次合成成功人造金刚石。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在华夏大地诞生,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瑞典、日本、苏联和英国之后,世界上第6个掌握人造金刚石合成技术的国家。这项重大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5年,国家决定采用六面顶压机进行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王光祖教授主持其中“金刚石合成工艺”的试验研究工作。这又是一场全新的战斗,当时号称过了“八大关”,由此可以想见工作进展之艰辛。“八大关”中的关键一环,是超高压腔密封不住,屡屡发生“爆炸”“放炮”,成了前进的“拦路虎”,顿时几乎使试验陷入“黄区”,方向难明。为攻克此关,领导深入一线,指挥员战斗员各献妙计,通过科学而缜密的分析研究,终于巧妙地将六个压砧顶部“倒角”,成功地解决了超高压腔密封这一技术难题,是对超高压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并提出一套选择硬质合金压砧几何参数的经验计算方法。中间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第一座人造金刚石生产厂“第六砂轮厂”的建设,提供了合成工艺技术资料,也为我国人造金刚石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成果荣获1978年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1966年,上级指示三磨所,从原材料处理到出人造金刚石产品,全线投入“小生产”。1,要急国家之所急,尽速拿到一批产品,以应国家紧迫需要;2,检验、修正和补充初步拟就的整套生产工艺,为大规模生产做准备;3,为进一步研究,发现疑问,提出新课题。当年胜利完成任务,欣喜拿到一万克拉人造金刚石。人说世上黄金贵,而当时由于产品奇缺,金刚石价格竟比黄金贵十倍。当时有个顺口溜,叫“压机一响,黄金万两”。一时间三磨所“发了”,“富”!“富”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以一次向兄弟单位十万圆乃至数十万圆借出。而以王光祖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高中级科技工作者,高级技工和技术能手,正是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土壤中,成群结队茁壮成长起来的。此所谓:英雄可以造时世,时世更可以造英雄。
为使人造金刚石晶体生长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以后数年中,开展并完成多项有关课题,比如大晶体的研究等,首次提出高压腔大型化设想,并据以提出我国第4个五年规划意见。该规划对我国人造金刚石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1973年,应约在《中国科学》署名“郑刚”发表了“人造金刚石晶体生长与压力温度关系的研究”一文,该文是多年科研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文中提出的见解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中部分内容被收入1975年吉林固体物理研究室高压合成组编著的《人造金刚石》(科学出版社)和1978年苟清泉教授编著的《固体物理简明教程》(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两本书中。这里有一束绚丽而难忘的花絮:论文中所阐述的金刚石产量、质量与压力、温度之间的规律及升温过程的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科研生产实践。作者根据所观察的现象,把晶粒半径与系统中自由能的关系曲线上的“临界半径(rk)”移了个位置,结果引起了很大的学术争论。争论之激烈以致于中国科学编辑部,竟然把文稿送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吴大猷、钱学森那里,两位老先生的意见是,如果作者所给曲线的数学推导是正确的话,那么怎样定义rk,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其实际观察结果做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允许的。因为经典理论中rk的位置是在常温常压的特定条件下得出的,而论文作者是在超高压高温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现象,两者条件差异很大。因此,把rk移动个位置应该说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为了验证作者的演算结果是否正确,特请郑州大学数学专家吴亲仁教授进行了审核,答案是作者的演算完全正确。在上述知名教授的首肯和支持下论文得以发表,而且是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发表的,因为它是一篇具有创见性的论文。其后进而对人造金刚石晶体生长机理,碳质和触媒材料的优选,微量元素的影响等众多问题开展研究,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数本专著,并分别于1983年,1986年,1988年及1989年,荣获多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等。
1993年,王光祖教授筹备并主持召开“深圳93年中国超硬材料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庆祝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发展30周年大会”。这次大会承前启后,总结了过去,展望了未来,具有里程碑意义。行业同仁纷纷响应,多位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蒞会。他们执笔撰文,各抒己见,深刻分析,见解精辟,盖收于此次会议的“论文集”中。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大会题词:“发展高科技产业攀登新材料高峰”;原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为大会题词:“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勇攀世界超硬材料技术高峰。--祝贺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发展三十周年”;当年负责抓人造金刚石项目的白向银同志为大会的题词是:“艰苦创业三十年工业钻石大发展”;当年负责抓人造金刚石项目的练元坚同志特为“论文集”做序,指出:这次大会“是我国超硬材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产生有深远意义的影响”。王教授担任该“论文集”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中国超硬材料发展30年-纪念我国人造金刚石诞生30周年” 的主题报告。
(三)
王光祖教授退休之后,活动的空间大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其突出表现,是关注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多了,著述笔耕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参与专业联谊活动,做报告,探讨问题,出任顾问,出谋献策以致于亲自指挥,等等,都多了起来,足迹及于祖国东西南北中,从某种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在职期间更“忙”,收获更丰厚,更有成就感且喜乐着。
著述方面继《超硬材料制造工艺学》和《超硬材料译文集》等之后,又有数本新书问世。1995年,《立方氮化硼合成和应用》一书,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96年,《超硬材料》一书问世(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代表着当代水平。
200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光祖教授的论文集,即“人造金刚石探密--王光祖论文集”。该“论文集”收集了王教授在人造金刚石领域的主要成果,凝聚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贵的探索精神,以及对于我国今后在超硬材料的发展方面迈入世界强国的深沉思考。
河南是中国静态高压高温-触媒法生产单晶金刚石的笫一大省却没有纳米金刚石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