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过,进入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国煤炭市场步入传统消费淡季,然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再度下发通知,重申合同煤“限价令”,引起市场普遍关注。
重申“限价令”
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从《通知》内容来看,与2010年12月10日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关于做好2011年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一脉相承,再度强调了2011年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维持 2010年水平不变,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等问题。
专家分析认为,在需求淡季时发展改革委重申“限价令”,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电煤合同履约率;另一方面意在未雨绸缪,预防煤价快速上涨提前到来。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会长梁敦仕告诉记者,从过去的3个月情况来看,2011年我国电煤合同执行状况良好,除了局部地区出现电煤供应紧张外,全国电煤供应整体较为平稳。但是在煤炭价格方面,一组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发展改革委的担心。秦皇岛煤炭市场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3月底发热量为5500大卡的电煤报价区间是每吨770-780元,去年同期价格仅为每吨670-680元;而2011年合同煤均价约为每吨520元,按照国家的“限价令”要求与去年价格持平。
华东一国有电厂驻秦皇岛采购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合同煤供给量不足,电厂就不得不采购市场煤以补充需求。如今虽然已进入用煤淡季,但市场煤价格依然淡季不淡,这让电力企业感到担忧。
高合同量并不意味着高兑现率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煤炭合同汇总总量超过15亿吨,与发展改革委下发的9.32亿吨铁路运力框架量相比,超了6亿吨。
虽然合同签订比较顺利,但最终合同能否按质按量兑现,却是另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国内煤炭合同兑现情况存在两种版本“打架”的现象。以2010年为例,煤炭企业方面公布的合同兑现率在90%以上,而电力企业却表示合同兑现率不足60%。
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告诉记者,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统计方式不同是产生两个版本的主要原因。煤炭企业在统计合同签订情况时既包括和电企等下游用户的合同,也包括与中间贸易商签订的合同,因此合同兑现率比较高。
事实上,“煤电顶牛”之势由来已久,每到年末,新一年电煤合同谈判之际,煤电双方往往互不相让。在电煤合同实际执行过程中,煤矿、电企以及铁路等环节均可能出现问题,存在电厂在合同期内丰水期不要电煤,在耗煤高峰要煤时运力又不足的情况;也存在市场煤高涨而合同煤价偏低时,部分煤炭企业不愿意履约,甚至在合同煤中掺杂劣质煤滥竽充数的情况。
东方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吴杰表示,一般来说,神华、中煤等大型国企和五大电力集团合同履约率较高,但是一些小煤企和中小用户可能履行得差些。
“煤超疯”会不会再来袭
2010年10月,“千年极寒说”盛行,不少用煤大户纷纷提前抢购冬季取暖用煤,煤价在一个月之内涨幅超过50%,市场遂有“煤超疯”来袭之比喻。
不过,今年在国家“限价令”的约束之下,合同煤涨价无望,市场对现货市场煤涨价充满想象,市场煤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煤炭供需整体较为平衡,并无‘煤超疯’的迹象。”李朝林表示,冬季用煤高峰已过,国内正处于煤炭消费淡季,煤炭价格表现较为平稳,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
李朝林认为,国家“限价令”仅限于合同煤,并未扩展到市场煤领域,2011年我国市场煤整体价格仍有望继续走高,但考虑到国内通胀压力以及火电企业出现大量亏损的背景,预计市场煤也难有大幅上涨的空间,“煤超疯”可能不会出现。
吴杰也表示,为了平衡旺季煤炭需求,很多下游用户开始“削峰填谷”。冬季、夏季是我国煤炭的传统消费旺季,下游用户往往已经开始从4月份开始储备夏季用煤,10月份采购冬季用煤。今年我国煤炭市场仍可能延续“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行情。
当然,电力行业长期亏损,对煤炭企业并不是好事。华东电网规划部高级工程师杨宗麟表示,考虑到国内通胀因素,我国煤电联动短期内可能难以重启,在当前特殊环境下,煤炭行业应考虑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