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企业,这是一条“棉花链”,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我国棉花产业链的断裂和崩溃。
疯狂的棉价
2010年1~6月,我国棉花市场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飙升大戏。以江苏盐城主产销区为例,春节之后429级皮棉公检到厂价在14500元 /吨左右,而到6月底,大丰、射阳等地429级皮棉价格已越过18000元/吨,涨幅达到3500元/吨,且资源偏紧。如此疯涨,令众多业内人士措手不及。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复苏也带动了对棉花的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回暖,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纺织产业平稳运行,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且内销市场持续旺盛。但棉花的供应并未跟上。在金融危机中纺织品服装的需求急剧萎缩,导致棉花需求下降,棉花市场大起大落,2008~2009年度棉花平均价格仅为12159元/吨,为近几年来的最低价,严重打击了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加之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都抬高了棉花的生产成本,导致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双双下降。同时,棉花进口量以往占国内产量1/3份额,目前也大幅下降;且我国主要产棉区陆续遭受低温、冻害、沙尘、冰雹等灾害,导致棉花播种延迟,棉苗长势偏弱,2010年4~5月中旬的苗情相比 2009年同期差了近40%。特别是5月中旬,西北棉花主产区遭遇雪灾、冰雹天气,给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新疆巴州、阿克苏地区棉花绝收面积达14万亩。同时,种棉比较效益降低导致农民的种棉积极性逐年下降。中国棉花协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植棉面积为7710万亩,比上年度下降 0.93%,导致2010年我国棉花增产形势严峻。
我国本年度(2009/2010年度)棉市呈现以下4个特点。第一,产需缺口520万吨,缺口率达45%左右。2003/2004年度棉花产量 486万吨,与当年625万吨消费需求相比缺口约为139万吨,产需缺口22.2%,因而诱发棉价暴涨。由于后期扩大棉花进口(该年度进口197.9万吨),供需逐步趋于平衡,5月后棉价开始高位回落。本年度棉花产量640万吨(统计公报数据),比上年度减少110万吨,下降14.7%,预计全年度消费 1160万~1190万吨,产需缺口520万吨以上,缺口率达45%左右。
第二,2008/2009年度棉花进口骤减百万吨,缺口转嫁给本年度。2008/2009年度我国棉花产量750万吨,与2007/2008年度基本持平;进口144.6万吨,比2007/2008年度减少百万吨,下降40.7%;经测算,纺棉资源消费约1086万吨,资源缺口190万吨左右。因为当年棉花进口骤减,其缺口部分转嫁给2009/2010年度,导致本年度资源紧张气氛加剧。
第三,截至2010年5月,我国棉花消费超过90万吨,资源已经出现奇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0年5月,全国累计产纱1920万吨,据测算已经消费棉花920万吨,尽管本年度累计已经进口191.9万吨,同比增长85%,比上年度全年增长32.7%,但是仍然难以弥补缺口。
第四,2009/2010年度后3个月尚需纺棉240万~270万吨,资源基本无处可寻。按照平均月消费80万~90万吨计算,本年度后3个月需纺棉240万~270万吨。尽管5月份管理层下发了80万吨棉花的进口配额,但是远不足需。
综上所述,棉花产量减少,需求增加,棉纱跟涨的支持,加上棉商囤积、游资炒作以及国际棉市配合,导致本年度以来棉价涨声不断,并创历史新高。现货棉价突破17800元/吨,超过2003/2004年度历史最高水平。期货市场交投活跃,成交、仓单量倍增,期棉价格也刷新历史纪录。
同时,国际市场棉价受中国棉花减产、供需缺口、印度控制棉花出口及欧盟债务危机、美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2月的国际棉价暴涨1200点以上,将国际棉价推向历史高位。
可以说,资源的可供量减少,对棉价上升提供了原发性刺激。作为纺织工业的原材料,国内棉花95%用于纺纱,棉花从籽棉、皮棉到纱线,最后织布、印染、成品、出口,有着广泛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目前原材料的涨价正不断向下游传导。
焦虑的下游产业链
随着棉花、棉纱等原料成本大幅上涨,作为下游产业链的纺织企业、服装加工业日益感到成本上涨的压力。中国棉花协会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持续走高的棉纱原料价格让下游面料服装企业利润缩减,不少织造企业选择停工放假,而服装企业在接订单时也更为谨慎。
好在2010年棉纱价格涨速快于棉花,且销售情况较好,纺织企业效益没受多大影响。但是棉花资源减少,采购无渠道、资源无着落成了纺织企业最担忧的心病。据了解,部分企业为完成订单,四处寻棉花,甚至以每吨2000元在市场上购买棉花进口配额。另据一些企业反映,因为2010年棉价、棉纱价格变化过于剧烈,无法正常组织企业生产经营。为满足企业自身生产需要,部分棉纺企业考虑收购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做到收购、加工、生产一条龙。有条件的企业考虑与棉农直接签订产销协议,走农工一体化道路。一些针棉织企业也在考虑自建纺织厂,满足自身用纱需求。
相比大企业,原料价格上涨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一些企业只好放弃订单压缩生产。一方面,订单来了不能不接,毕竟要维持企业的运转和工人的开支,不能停工;另一方面,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加上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存在赔钱的可能。目前,企业只能把生产规模缩小,不再盲目接单。然而,原料价格的上涨就让成本大幅增加,但部分客户不接受企业产品的涨价,增加的成本只能由企业自己消化。
就目前的纺织服装业市场形势来看,由棉花价格快速上涨带动的成本压力已传递至纱、布、服装生产等各个环节。
困难的市场调控
在国家棉花储备量仅有150万吨的情况下,虽然已经批准抛储60万吨,但60万吨仅是市场一个月的需求量,调控市场能力有限。2010年6月以来,政策发出后,市场一度担心国家对棉花进行调控,因此棉花期货下跌调整,但是随着信息的逐步消化和纺纱利润高企,棉花需求旺盛,棉花现货价格持续上涨,棉花期货价格逐步企稳回升,强势依旧。
棉市如此复杂,令人始料不及,也突显出宏观调控措施的滞后和不力。早在2009年10~11月棉价第一波暴涨时,国家积极采取抛储抑制棉价的措施,并在12月提前下发棉花进口配额,增强人们对稳定本年度棉市的信心。然而之后在连续几波暴涨行情过程中,尤其是2010年3月后,游资介入炒作、棉商囤棉惜售、纺织企业购棉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抑止棉价暴涨的措施迟迟未出台,导致棉市日趋复杂化,无法对未来市场作出准确判断和预测。
中国棉花协会的调查报告也指出,由于政策面悬而未落,市场逐步消化利空消息,下游纱线市场量、价变化不大,进一步支撑棉花价格。棉花价格的上涨最终蔓延到产业链终端,还是得由棉农和终端的消费者埋单。
为稳定棉市,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国家应及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若抛储资源不足,应多发放进口配额甚至取消配额制,让企业择机在国际市场采购棉花,这是目前稳定市场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