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制造国,但远非制造强国。在我国经济由重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急需改变以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时期,振兴装备制造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及大量高技术高性能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替代进口空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预计未来5~10年装备制造业将是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子行业。
专家指出,装备制造业景气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需求拉动、产业转移、国际比较优势、产业政策扶持、重点项目驱动和行业周期复苏等因素。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具有多重驱动力的子行业具体包括:航空航天、电工电器、船舶、铁路运输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医疗器械、冶金矿山设备、数控机床和环保装备等。
各行业发展周期特征明显
从行业发展历程来看,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均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装备制造业高成长期是20世纪40年代后,其增长幅度是其他行业的三倍,主导产业是飞机、集成电路等;日本装备制造业是20世纪50年代起步,60~70年代腾飞,电气机械是其主导产业;韩国装备制造业是20世纪60年代起步,70~80年代腾飞,90年代进入繁荣期,造船、汽车、电子工业是其主导产业。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高增长初期,其成长性明显高于国外同类公司当前成长水平。
对世界制造业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人均GDP在1120~2100美元的发展阶段,即重工业从初期向中期发展的关键时期,相比农业、采矿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产业,制造业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增长率最快。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各行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比较,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机械电子工业)的增速位列绝大部分工业之前,仅落后于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这三个行业均属于制造业初级阶段应该重点发展的原材料开采和资源加工型产业。根据对整个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未来制造业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其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几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速仍有可能达到20%~30%。
装备制造业包含了很多子行业和产品,由于上下游产业的不同及政策或行业竞争环境的差异,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景气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其周期波动纷繁复杂。从2004年、2005年各子行业的运行情况分析,表现较为突出的子行业主要有:集装箱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轴承阀门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铁路运输设备、船舶制造业、电机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工器材制造业和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等。
不同因素驱动主导行业显现
根据对景气度较高的子行业驱动因素分析,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内部的驱动力。主要包括:旺盛的下游需求,如铁路运输设备、冶金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自身周期性回升或复苏,如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摩托车等;拥有国际比较优势而带来的出口拉动,如船舶制造业、工程机械、轴承阀门、集装箱、港口起重设备等。
二是行业外部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及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拉动,如新农村投入、节能环保投入、铁路投资等;国家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驱动外因,如船舶制造业、工程机械向我国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等。
从驱动力分析可以看出,有部分子行业的景气高涨来自于内因和外因的多重驱动力量(详见表3),主要有:船舶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行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农业机械、医疗器械、港口起重设备等。因此,相比装备制造业其他子行业,上述子行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其行业增长潜力或成长性可能更高。
另外,根据中国工程院早期所做的《我国制造业发展目标和预测》数据,在未来5~10年,年均增长率较快的子行业主要为:文化与办公用品机械制造、电子计算机、电工电器、航空航天、船舶、铁路运输设备、农业机械、日用电器等子行业。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业内人士看好的子行业有:航空航天、船舶、铁路运输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日用电器、医疗器械和冶金矿山设备等。另外,作为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装备---数控机床和因能源紧张、环保问题而带来较大需求的环保装备,虽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子行业,但前景依然看好。
相关报道:
中集模式面临挑战
专家指出,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在消化技术并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企业如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容量和低成本优势,则比较容易培养出像中集集团、振华港机这样的细分工程机械产品的世界知名企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制造商,其占全球市场份额达60%左右。回顾中集集团的发展历程,其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制造商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有快速增长的国内外需求拉动(全球集装箱贸易量稳定增长和运输集装箱化);一直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且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利用低成本(包括人力、土地等)的竞争优势,实行规模不断扩张战略(从国内到全球);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和行业整合能力。
在我国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制造打火机、纽扣等小产品到电风扇、微波炉、冰箱、空调、电视机等产品,国内许多细分产品世界龙头都是依赖同样的赢利模式发展壮大的。
从中集集团等企业赢利模式(详见下图)可以看出,这些产品基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非常低,即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视机、空调、冰箱等产品,其关键部件都依赖于进口,国内企业从事的依然只是加工、装配等附加值比较低的工种。由于附加值比较低,在生产要素价格(包括人力、土地、运输、水、电等)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低成本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导致这种赢利模式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装备制造业产品基本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详见下图)。没有高品质的产品,没有强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或研发能力,仅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发展成为国际知名企业或者说成为某一细分产品的世界龙头企业是不可能的,而且企业也难以长久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快速增长的国内外需求,保证企业有持续发展空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且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企业有议价权且能避免过度竞争来保证获取持续发展;有自主创新能力且能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的品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利用低成本和高品质竞争优势,实施规模扩张战略;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和行业整合能力。
相关链接:
工程机械:三方面拉动创造较好机遇
工程机械属于典型的投资驱动型行业,其需求量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尽管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性,但业内人士认为"十一五"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有国内外市场两个市场的需求及世界产业转移、相对的成本优势等三方面的拉动。
在国内市场,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仍有大量的国家重点工程施工等等,都将有力拉动我国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工程机械总产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几大主要品种的总产值均在100亿美元左右,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较强的性价比优势。另外,目前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增量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再加上我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的工程承包,更为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再加上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我国正成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转移的重点,国外企业如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均纷纷在我国建厂和布点。产业转移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因为相对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等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技术含量要更低。
铁路运输设备:投资与需求双向拉动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造成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超过1.2万公里的客运专线和约1.6万公里的新线,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和这个宏伟"蓝图"相对应的是,到2020年我国铁路投资总量将超过2万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额预算就达到1.25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额在2000亿元左右,是过去年平均投资额的一倍以上。
铁路投资加快为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带来跨越式的发展机遇,将加快相关铁路设备的需求,如车辆、车头、车轴、轮对、电气设备、通信信号装备、牵引供电装备、自动售检票装备、行车安全保障装备、运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装备的更新和换代等,同时将推动相关零配件产业快速发展。
船舶制造业:受益于产业转移和市场激增
虽然我国造船业仍存在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含量较低和配套设备落后等方面的差距,但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提升。由于造船量增长、高技术含量船舶的逐步交货和生产效率提升等多方面原因,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船舶制造业经济效益仍将高速增长。
我国船舶制造业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原因有:世界造船业正从欧、美、日、韩等传统强国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逐步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造船业转移的中心地区;我国不仅拥有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还拥有完整的造船产业链与技术、资金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等综合优势;世界经济复苏,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外贸货物进出口量的激增,直接拉动了船舶市场需求,仅"国油国运、国轮国造"就为我国造船业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国家对造船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制定了"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的发展战略,并正在上海、广州和环渤海地区建设大型的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