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仕洁具厂三年前从佛山南海丹灶镇转移至肇庆。“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现在看来,当时的率先转移是正确的。”格雷仕洁具厂郑经理如是说。
本月初,南海丹灶镇的最后一家陶瓷企业协议关停,丹灶镇成为佛山首个告别陶瓷生产线的镇街。
丹灶镇:告别窖炉的“陶瓷基地”
7月3日,南海丹灶镇召开新闻通报会,宣布丹灶镇境内陶瓷生产企业完成关停,并全部转型转产。丹灶镇燃烧了十多年的陶瓷窖炉停熄了,成为佛山首个基本完成产业整治的镇街。曾因陶企红火一时的丹灶大金工业区开始变得冷清。
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与狮山、南庄、西樵、白坭等镇相邻,是佛山陶瓷生产企业基地之一。大金工业区始建于1995年,总占地约1200亩。
陶瓷厂的到来给工业区所在的下沙滘村民带来了富裕。很多村民进陶瓷厂当清洁工或车间工人,月薪约1500元,有些村民则开起了小士多或饭店。 然而,大金工业区也给村民带来了烦恼。“整个村庄都灰蒙蒙的,连猪都常常咳嗽。”2004年发生漏油污染事件,约10吨油流到灌溉渠内,令村民印象深刻。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如烧原油改为烧重油甚至水煤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丹灶镇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滔元介绍,丹灶镇原有1家玻璃马赛克厂、8家陶瓷砖生产企业、13家有牌照经营的陶瓷废砖加工生产企业、10家无牌照经营的陶瓷废砖加工生产企业和8家陶瓷原料企业。
如今在政府引导下,陶瓷企业纷纷关停,佳美施将把生产基地迁去恩平、辉达迁去云浮、禅丰迁去广西鑫溪,星威和盈达还未正式确定去向。
双转移: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
与丹灶镇一样,佛山最重要的陶瓷产地——石湾和南庄的陶瓷产业整治和转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最顶峰的时刻,佛山曾有陶瓷和相关配套企业8000多家。经济危机突然袭击,佛山产业转移并未因此而放慢脚步。
目前佛山已经对一些高能耗、污染大的171家建筑陶瓷企业进行了关闭和转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预测年内关停和转移的数量将超过两百 家。“在丹灶镇的窖炉没用了,其他一些设备也成废铁被变卖,目前正在寻找新的转移地点。”一家在丹灶镇被关停的陶瓷企业负责人说出目前的困境。
经济危机下,企业的资金开始紧张,转移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场豪赌。
“在经济危机下转移,对单个企业来讲可以说是雪上加霜。”郑经理说,尤其是一些没有品牌的小企业,以做代工为主,现在品牌厂家自己都没活做, 哪会找你代工。“转移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小企业本身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就存在风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说,在没有经济危机的 情况下,资金短缺也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只不过双转移过程中这些矛盾更加明显,但另一方面,对有实力的企业而言却是一次机遇,一个是设备价格比较低,另一 个可以在转移中调整经营战略,实现升级。
企业专访
三年前
他们选择主动转移
在丹灶镇的产业整治和陶瓷产业转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时,曾经在丹灶镇扎过根的格雷仕洁具厂已经在肇庆安家度过了三个年头。“三年前我们就实 施了转移,我们是主动转移的。”格雷仕洁具厂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当时陶瓷行业在丹灶镇还是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政策扶持对象。
转移后,场地扩了两倍
关于企业全线转移至肇庆,郑经理称这是一场战略性、前瞻性的转移。“主要还是看到了土地等制约因素,陶瓷企业想要更大发展,走出去成为最佳选 择。”郑经理说,当时,随着产品销量的进一步增加,旧的生产基地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想要在丹灶镇内找到土地建新的生产线已经不可能。“在丹灶时的生产基地 面积大约是3万平方米,搬到肇庆后立即扩大到6万平方米”。
另一个原因是肇庆的土地费用明显低于佛山,劳动力也比较充足和便宜,生产成本一下子下降不少。“近两三年来,主动转移的企业有不少。”佛山经贸局工业科科长谢国高说,转移地以相邻的清远、云浮和肇庆为主。
转移后,出口慢慢好转
即使有这么多的“好处”,举厂搬往肇庆还是充满了风险。“首先是搬迁重建需要一笔巨大的资金。”郑经理说,与其他行业不同,陶瓷企业搬迁意味着旧设备基本被抛弃,至少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
如今,肇庆高要等地已经聚集了几十家陶瓷企业,基本都从佛山转移过来的。“配套的设施已经初具规模,除了少数的生产线主要配件要从佛山拿货外,其余都在本地可以满足,转移后我们定下自主品牌经营战略,现在出口已经慢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