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从古老、传统、引进、国产化、自主创新一路走过来,最短计算也花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然而其走路的艰辛程度却并非平坦而非常类似登山,越来越艰难。本视点一文就以中国自主创新研发陶瓷板产品的亲身体验与历程为例发出的一种感慨和呼唤。
自上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的相当长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建筑陶瓷砖在全球的使用变得如此广泛,每年由几亿平方米到过百亿平方米,带出一个全球性 的大产业。中国是世界陶瓷砖与装备发展、提升、变化得最快的国家。传统砖做多了,资源能源、环保、运输等也出现一些问题了。30年前,已经有人探索做又大 又薄的砖的路子。十几年前,欧洲出现了3毫米厚的大规格砖。国内“十五”期间,将砖薄型化列为一个攻关课题。“十一五”继续将湿法工艺的砖薄型化列为绿色 制造重点支撑项目。2007年,科达机电公司结合攻关课题自主研发生产线。2008年,世界上第一条由科达机电提供成套装备,广东蒙娜丽莎公司负责工艺技 术,联合自主创新建立的全自动成套生产线投产成功,一种规格为900×1800×3-6(毫米)的瓷质板材产品,在中国由中国人自主做出来了。又过了一 年,时至今日,建筑界凡是见过砖的专家用户们无不赞赏砖的好及其高超的制作水平,但一年一百万平方米的砖销量都没有突破。
究其原因,说的是砖虽好却不会用。于是,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经测查评议,有了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实施规程,依托科达公司等单位,基本解决 磨抛、切割、冷加工问题,同时也找到粘贴材料企业合作解决铺贴问题。在此期间,全国人大、佛山市市委市政府、各级政协部门进行考察参观,对此成果给予高度 的评价与肯定。产品项目还评为2008年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按理到此时产品进入各个市场领域应该行了吧,还是不行。在广佛地铁项目,受到搪瓷、传统厚砖的阻力;在百米高建筑外墙使用,受到没有干挂标准 的阻力等等问题。又以干挂为例,请中国最权威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帮助解决应用技术、出图集,答复是要3年时间,花上600-800万元。须知这是一个公共资 源,要由一个企业承担,何等不公平,亦即此路不通。
本来一个这么好的节能降耗、自主创新新产品,政府应该支持,协会应该支持,企业应该联合起来支持,但都难以指望。由此深感艰难创新,创新也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