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五大压缩机制造商,2006年6月18日,沈鼓集团开始了历史性的搬迁。搬迁后,在9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厂区,昔日单兵作战的沈阳水泵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与沈鼓共同担负起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全球最大的通用机械制造基地的重任。
沈鼓集团是铁西新区企业搬迁改造的一个缩影;而铁西新区的巨变则为老工业基地走向振兴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新版本。当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彻底颠覆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形象时,一个重燃激情、活力四射的“新铁西”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区域整体重构,新思路破解历史性难题
铁西的核心是工业,铁西工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东方鲁尔”的称谓代表了铁西昔日的光荣。铁西区有一条不宽的马路叫“北二马路”,马路两侧曾分布着37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他们见证了共和国的350多个“第一”。
在上世纪90年代,铁西工业区90%的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国有资产闲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当时的北二路被称为“亏损一条街”;整个铁西区被称为“工人度假村”。
1986~2002年,国家先后投入巨额资金支持铁西工业区调整改造。但在铁西区的装备制造企业改造过程中,由于老工业基地企业普遍负担重、设备陈旧、资金缺乏,企业改造多半在添置设备、修缮厂房的范畴进行,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改造方式,很难提高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竞争力,国家巨额投入难以见到投资效益。
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造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式、新突破!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让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组成铁西新区。铁西找到了改造的新途径———从企业单体改造转变为区域整体重构。2003年10月国家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铁西老工业区的振兴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让铁西的存量优势移入开发区,让老企业拥有巨大的再生空间。让铁西改造跳出一厂一议的窠臼,以整体搬迁为手段,继而重新洗牌,使企业脱胎换骨。”铁西区区长李松林概括了铁西改造的新思路。
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采取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改造方式,铁西走出了一条搬迁与改造、并轨与就业、改革与保障三措并举的改造振兴之路。困扰老工业基地改造多年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企业如何发展”的历史性课题得以破解。
截至2006年底,铁西区筹集搬迁改造资金150亿元,搬迁企业214户,盘活资产5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企业127户。以铁西区内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为例,他们分别获得了近20亿元的改造资金,并分别建设了94万平方米和70万平方米的新厂区。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铁西开始了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搬迁改造后,铁西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近40%以上,税收是搬迁前的2.3倍。2006年铁西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0亿元,相当于2002年整个沈阳市的工业总量。
产业升级,引领未来的战略突破
2006年9月21日,在沈阳机床新厂区,集团总经理关锡友就企业搬迁改造做了这样的介绍:沈阳机床三大核心企业全部迁入新厂区,这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复制,而是通过搬迁改造搭建一个产业升级的新平台。沈阳机床围绕高附加值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进行彻底的专业化重组,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再造、技术改造升级和全面信息化建设。通过改造重组,沈阳机床集团数控金切设备达到95%以上,数控机床装配面积提高2.4倍,并实现了数据传输无纸化和零部件配送物流化,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现代化全球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通过并购重组,沈阳机床在世界机床制造技术的前沿———德国柏林设立了研发中心,致力于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制造。2006年沈阳机床产值突破80亿元,在世界机床行业的排名上升到第九位;2007年沈阳机床将向百亿元的目标发起冲击。
在沈阳鼓风机集团定子车间,从德国最新引进的15米数控龙门铣床,是世界同类设备当中最大最先进的。在20亿元的搬迁改造资金中,沈鼓用于设备更新和提高研发能力的钱就占了一半。搬迁改造完成后,沈鼓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通用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沈鼓集团为国内石化企业提供了年产64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已投入使用。今年年初,3台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用压缩机技术谈判已全部结束。4月12日沈鼓与天津石化签订了100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生产合同,这意味着沈鼓拥有设计制造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的实力,其制造能力已挺进世界前四名。而沈鼓与沈阳水泵厂、沈阳气压机厂3家企业的战略重组,则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点睛之笔。3家企业按工艺流程重新配置,共同面对市场,成为可以同国外企业一较高低的行业领军企业。
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是铁西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的代表。而在铁西未来150平方公里的工业版图上,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将达到1200户,产出2400亿元,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园为配套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格局。
由企业单体改造转变为区域整体重构、从封闭式的改造转变为升级式的改造、从单纯的资金输血转变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铁西老工业区实现了联动创新、重新洗牌,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到2006年末,铁西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34户,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占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产值的50%,占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值的22%。主要产品发展到90大类1000余个系列近万个品种。在输变电、冶金矿山、石化设备等重大成套装备和重大产品领域的77个主要产品中,有44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居行业之首,18种产品列国际前10位,装备制造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基本形成。
整合重组,构建“沈阳制造”新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对工业实施整体性改造,是铁西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手笔。整体性改造就是对整个铁西工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和配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是依托优势企业重组弱势企业,做强做大重点骨干企业。昔日单兵作战的水泥机械、锻压机床、电工机械等一批中小企业进入了沈阳机电装备农机集团,该集团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6亿元。目前,该集团已与丹东曙光达成合资生产汽车意向,今年10月份完成汽车生产线改造,预计2008年生产汽车3 万辆。该集团与台湾长昱钢铁经贸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沈阳百大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钢材剪切配送物流中心等3个合资项目已完成工商注册。全年实现外资调入1009万美元,在全区工业企业中位居榜首。通过优势企业重组弱势企业,四年多铁西新区共盘活企业闲置资产400多亿元。
二是对行业排头兵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沈阳机床、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等企业重组后年均产值增长40%以上,利税增长1倍。
三是从合理配置资源向专业化生产集中。通过东搬西建,将沈阳铸造研究所及铁西所有企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搬迁到开发区,集中建设占地1.5 平方公里的铸锻工业园,园区将组建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从而使之成为为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共平台。
整合重组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2006年7月21日北方重工沈重集团中标北京直径线、广深港铁路隧道工程盾构机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到去年底,沈重共获得14台盾构机合同,合同总金额达16亿元。沈重集团与沈矿集团战略重组后组建的北方重工集团,准备收购德国维尔特公司,进而掌握盾构机先进制造技术。目前,沈重已成为国内第一个能够生产全部三种盾构机的企业,产值由2002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0亿元,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铁西构架工业新格局的蓝图上,打造百亿元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成为老工业基地走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沈鼓与沈阳水泵、沈阳气压的战略重组,目标直指百亿;沈重集团与沈矿集团的战略重组,目标直指百亿;沈阳机床与云南机床跨地区战略重组,目标直指百亿;沈阳机电装备集团与沈阳农机总公司重组,目标仍然是百亿”。
整合重组为铁西装备制造企业增强工程成套能力,打造世界级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在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已成立了沈阳维尔特重型遂道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公司、沈阳菱重工程成套公司、沈阳京芝电站成套设备公司3个工程成套公司,并在中密度板成套设备、日产万吨水泥成套设备、钢(矿)渣破碎成套设备、煤粉制备系统成套设备、矿山洗选成套设备、电站脱硫成套设备、大型综采成套设备等成套产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盾构机、磨煤机、年产百万吨乙烯压缩机、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立式五轴联动车铣中心、100万伏特高压变压器,百万伏级气体绝缘封闭开关等3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品也已列入铁西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一五”规划。以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沈变集团、三一重装、北方交通为骨干的企业群,将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大成套基地的主力军。
3月27日“沈西工业走廊———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2007年首批45个工业项目暨中国一航沈阳兴华航空电器公司新厂区奠基”仪式举行。预计4 月份,铁西区还将有江淮汽车等150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0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有12个。大企业进入,大项目推动,使铁西新区在合署办公后五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露出老工业基地振兴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