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消息:在亚洲最大的石墨矿所在地黑龙江省萝北县,十余家选矿企业生产产生的粉尘、废液染黑青山绿水,由于环保投入不足,措施不到位,本应由企业和下游买家承担的环保成本被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在萝北县云山林场附近的石墨选矿加工企业集中区,沿路树木上蔫头耷脑的树叶都闪着黑亮的“金光”,路边流过的溪水也都漂着“油腥”,连沙果、豆角、苞米都是黑亮的。尽管当地人已
经开始用清理油污的洗涤剂来洗菜,将水井一再加深,但还是提心吊胆地过着日子。
当地群众说,一早一晚,都能看见石墨粉末跟下大雾似的往下落,即使在白天,运输的汽车都得开车灯。当地百姓多数人长期不明原因地头疼恶心,但没有人愿意花钱到医院进行检查。有人说:“河水早已经不能吃了,这地下水吃着心里也悬着。”
一条名叫鸭蛋河的河流从大大小小的石墨加工企业厂区流过。德胜石墨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丁作文指着四个排污管子告诉半月谈记者:“排污管子的一端连着企业,另一端接进尾矿坝。尾矿废液经过四级沉淀再打回车间重复利用。”但当被问到尾矿里的沉淀物在何处做怎样的处理、每次处理的费用都是多少时,丁作文表示并不很清楚。
厂区集中的区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土坡上的石墨选矿企业距离鸭蛋河数百米,很多厂子都不约而同地把尾矿沉淀池挖在了鸭蛋河畔,有的池子就在河边三五米旁。从企业延伸出的塑料废水管“长途跋涉”进入尾矿池。有的废水管子就被支架悬空在河面上或者直接在河水中穿过。
“工厂为啥放着旁边大片空地不用,那么老远花钱把管子接过来?再说,企业都在这边,为啥非把尾矿池都选在河对岸呀?还不是污水管子从河上穿过就能直排了。这些管子架在河里都是有接口的,晚上和没人来检查的时候就直接排进河里。”当地群众向半月谈记者道出了实情。据当地人介绍,原本直接在河里取水、饮牲口,有了石墨厂,这里就没人捞鱼、放牲口了。
和居民相比,企业职工与污染源更近,受到伤害更重。他们大多是外地的民工,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六七百元。在污染最重的选矿车间,工资过了1000元,但工人们都在为将来担忧,“不知道以后会得什么病。”
由于群众反映强烈,当地曾在2005年对这些石墨企业进行过一次集中整治。鹤岗市环保局和鹤岗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出具的“萝北县德胜选矿厂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认为,经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选址合理、工程可行”。
而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张湛告诉记者,石墨粉末非常细,人体大量接触这些粉尘,肯定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尾矿坝的选址也很有讲究,最好是在上风头、堆积面要够大便于填埋,但最起码的要求是尾矿坝要远离水源,留有相当一段距离。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套环保处理设备一般占企业总投资的20%左右,购置后运行起来也要花钱。由于国内石墨供给量过大、增幅过快,效益连年下滑,“企业没有钱,谁还会主动去搞环保呢?”
张湛也表示,这些环保技术国内都能掌握,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行业内超过90%都是民营企业。在缺乏有效自律和监管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不安装环保设备或者不开动环保设备来降低成本也是难以避免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石墨市场就开始一路低迷,当时国际市场上能卖到1000美元的石墨产品,现在也就卖到500美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鳞片石墨)2005年产量45万吨左右,出口和国内需求量最多40万吨,而且2005年重复建设的产能增加过快,净增产能大于20万吨,最大风险是市场竞争激烈,互相压价。”
从当地群众那里“节省”下来的环保成本并没有进入国内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腰包,而是在企业的“内耗”过程中拱手让给了国外的石墨采购商。国外工业为何能用上如此廉价石墨?说白了,一是中国的国有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中国的老百姓在为国外采购商承担环保、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