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默默无闻一辈子,不如放手闯一闯。”正是因为有一股闯劲,年仅30余岁的王海刚已经创办了两家工厂,并设立了好几个办事处,拥有资产数百万元。
了解王海刚的人都说他的人生充满了太多变化,他的事业干得不容易。高中毕业后,王海刚进过乡镇企业当操作工,进过民营企业安装水电,在皮鞋厂跑过供销,在家具厂当过销售人员,在一家木器厂当过油漆工,在城里开过五金店。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王海刚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为他创业奠定了基础。
1999年3月,王海刚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昆山,配套机会也越来越多。经过认真研究,王海刚“盯”上了抛光行业。在与几个朋友合计后,他们合股开办了昆山禾顺砂布纸有限公司。
“禾顺”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特别像一家管理严格的外企:洁白的墙壁,淡蓝色的隔离屏风,干净整洁的地面,办公区内鸦雀无声……王海刚说,在外企的工作经验使我深感外企的管理模式效率很高,所以将其管理模式引进了自己的企业,为此他不仅在办公室布置上努力与外企一致,而且还设置了效益奖,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万事开头难。在企业创办之初,王海刚吃足了跑业务的苦头。与一家家具企业洽谈业务的经历令他至今难忘。由于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得不到对方的信任。任凭王海刚怎么承诺产品的质量,怎么保证企业的信誉,对方始终不肯松口,订单一直签不下来。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挫败王海刚的锐气,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道是企业的产品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还是王海刚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对方,经过多次谈判后,他终于成功了。这次成功,更坚定了王海刚创业的信心,他相信创业要靠“锲而不舍”的精神。
短短几年时间,王海刚与合伙人的生意越做越大,自己买了地建了厂房,生产的抛光材料涉及木业、皮革、五金三大类,昆山工厂成为“优比”、“好孩子”等180多家企业的辅材供应商,并在外地设立了一家分厂和两个办事处。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王海刚说,他把目标锁定为“中国市场”,希望产品覆盖全中国,将来有朝一日走出国门。
信息来源:昆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