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生存的基础,对于本来不太富裕的农民来说,和雪上加霜没有两样。可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都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批土地。一方是发展需要,一方是生存保障,这一矛盾无时不左右着地方政府的发展决策。
通城宝塔村的农民在失地后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也许能给人一些启示。
一、穷村有了巨款。
通城城郊有一宝塔村,20多年前,村里无办公场所、村级无经费、集体无企业,依着780亩耕地,靠着单纯的农业耕作,全村1000多口人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每年送新兵入伍几十元钱招待费村里都付不起,穷状可想而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宝塔村的村民都习以为常,无奈中接受着这代代相传的生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县城要发展,该村有了机遇。随着大量土地被征用,到80年代末,该村除适当分配农户青苗补偿费外,账上余下460多万元。
穷怕了的宝塔人看着这大把大把的钞票,不安分了。“把钱分了,我们都是‘万元户’,可以过一段潇洒的日子。”有的村民们围着村干部要钱。“现在我们人均土地不足0.1亩,就是家家户户种人参,也发不了财,留着我们不放心,还是早分早散伙。”有的村民既担心又没想好出路。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是清醒的。在讨论中,他们意识到,钱分掉很可能很快被吃光、花光,加上没有了土地,到头来大伙的日子更难过。
他们理解村民的想法,但更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那就是要尽快让乡亲们走出贫困。眼下正是一个难得的翻身机遇,不能错过。“钱不能分,要用在刀刃上,发展村级集体企业,最终让全体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路。”村干部们统一思想后向村民作出承诺。
同时,通过多方征求村民意见,对这笔巨款采取村组共管、村级监管、所有权归组的办法实行专户管理。
分钱风波平息后,大伙把眼光盯在村干部们身上。
二、有土地时我们没富,失去了土地可能还有个机会,宝塔人自己把自己“逼”上了陌生的历程。
没了土地,当时正逢全国上下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期,宝塔人决定另起炉灶,靠工业来强村。
虽在城郊,但过去一直种田,发展集体企业谈何容易。可无工不富的道理已被这些种田人所理解、所接受。办企业,从熟悉的农字号做起。
精明的宝塔人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动下,从土地费中借贷60余万元做起以钱生财的生意,办起该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村办企业———茶叶厂。
可能因为熟悉茶叶的缘故,也可能因为市场情况好,茶叶厂当年有了1万元的利润。
1万元在今天看起来不算什么大数目,可在当时的宝塔村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告诉宝塔人,农民办厂也是可以的。今天宝塔人谈起当年办厂,仍念念不忘第一年赚的那1万元钱。他们说:“初次办厂,不亏就是赢。”该企业现在每年利税在50万元以上。
宝塔人兴工强村之路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不平坦。后来所办的人造大理石厂、洗发香波厂等几家企业,因种种原因宣告失败。
好强的宝塔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开始学摸市场行情,探索产品质量保证的奥秘,总结失败的教训。
1994年,该村又从各组借贷200万元,筹建宝塔砂布厂,向理想中的工业强村奋进。
此次是宝塔人的转折点。到1996年,砂布厂历尽艰辛,走出山穷水尽的境地。
十年磨一剑。如今,宝塔砂布厂已成为“湖北农业企业500强”,其主导产品“祥麟”牌砂布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产品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眼下,该厂抓住机遇,由砂布生产向造纸、包装和磨料磨具的生产全方位发展,成功地打造出一个涂附磨具配套生产基地。
成功了,村干部们当初的风险也被现在的辉煌所遮盖。可干部们深知,当初的转折,不是走向成功就是走向失败,那时心理承受的压力他人是难以理解的。
宝塔村领头人、村党总支书记黎泗保,回想当年时深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担风险就不要想办企业。当时想到的就是一搏,不成功愿意接受村民的任何处罚。”
三、抱成团是发展,能人各自干也是发展,集体要帮一把。
宝塔村的集体经济随砂布厂的兴旺而壮大。到现在,村办企业已发展到6家,村级集体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人均拥有3.1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4000元。
有句俗语是树大分杈,人大分家。村干部们当初的承诺早已兑现,按理说,他们对得起父老乡亲,他们为失地的农友们找到了一条新生致富之路。他们可以休息休息了。
喜爱拼搏的人,要让其停止比要他前进更难。宝塔的领头人敏锐地意识到集体企业的体制束缚着部分人的发展。
是坚守集体致富不动摇还是助能人各自飞、快致富,又摆上了村干部的议事日程。
有的村干部说:“我们现在日子过得不差,大家抱成团,一起奔,没什么不好,能力强的多为集体作点贡献也是应该的。”
有的说:“现在的形势是提倡发展民营经济,看人家那么多国有企业都改了制,我们集体的不动摇,个人要单个发展没理由不支持。”
还是领头人黎泗保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我们坚持发展村级经济为的是乡亲过好日子,能力强的人快发展也是奔好日子,目标一致。我们要像办集体企业一样真心实意地支持能人干,谁有本领谁快致富,可以起到好的榜样作用。
为此,村里出台帮助村民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组建发展基金会,扶助有困难的农户办企业,主动帮助办理有关证照手续。同时,对有成绩的民营经济户给予评先表模的精神奖励,激发其创业热情。
于是,宝塔的民营经济也如雨后春笋,一个赛一个地冒出来。一些有经济头脑,有技能的人办起了自己的企业。
村民程意群在县城开了一家修理店,由于没有资金规模不能扩大。后来,村里帮其借了10多万元资金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征用了5亩土地,建起了较先进的修配车间,经营范围从修配发展到运输、农用车经营,年利税超20万元。
胡华珍,该村一家饮食业老板,得到支持后,由于经营有方,年经营额100多万元,被村党总支评为“党员双带标兵”。
据统计,该村164家民营企业中,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有30多家,资产达100万元的有3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2家。
四、我们闯出来了,下一代怎么办?宝塔人又启动“换脑工程”,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宝塔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先富了起来,一批农民经过市场的锻炼也成长起来了。很多村民都说,再也不用发愁着急,可以过好日子了。
村党总支书记黎泗保心里明白,这些都只能证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我们这一代人闯过来,可能有许多机遇的成分,我们的下一代呢,没有了依存的土地,闯市场那是要真本事。他及时提出“换脑工程”,通过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谋长远发展。
村里决定从下一代抓起,对村学校教学成绩突出的教职工,给予奖励;生活困难的家庭子女可以免费上学;考上大中专院校和自学成才的,可以领取奖学金。近10年间,全村有68名学生考取了大学。
与此同时,村里组建了职工技术学校,提高村民的技能。还邀请专家、学者到企业讲课,培训企业优秀人才。通过实施人才战略,该村大部分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大部分进入企业,成为合格专业工人。目前,全村在村办企业上班的有500多人,每户有2到3人,人均年工资7000多元。
有了人才的储备,今年,该村又投资2000万元,着手组建“通宝铜材有限公司”,为失地乡亲们美好生活再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