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其实,数据的亮点在于50.5%是继去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说明制造业PMI回升的速度在加快。
如果再结合前期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就可以看出,3月份经济数据有出现拐点的迹象。
2月份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而PPI则是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虽然这两大数据主要受春节假期和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从数值上看并不理想。好在2月的CPI构成中,部分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稳中有涨,于是,市场预期3月份的PMI数据会有所反映。
事实也的确如此,3月份的PMI从2月份的50.2%上升到50.5%。况且,2月份是春节后制造业恢复生产的第一个月,而3月份是恢复生产的第二个月。这组数据同时表明,一季度制造业景气水平的回升速度在加快。PMI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基本上能够及时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景气状况,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这一数值的升降更能体现宏观经济的景气度状况。
如果再细看PMI构成,则有更多亮点。比如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2%,虽然高于临界点,但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而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和49.6%,虽然均低于临界点,但比上月上升0.7和3.3个百分点。这说明了什么?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其实大多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它们的生产状况最能直接反映经济底层架构的真实供求情况,也更能拉动就业水平。从这一角度看,中、小型企业PMI数值的快速回升,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企稳与回升。
从行业看,3月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相关行业产需加快释放;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2.0%、52.3%和50.0%,比上月上升1.2、1.4和0.1个百分点,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回升;高耗能行业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其实也很说明问题,因为从行业细分数据可以看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产需两旺,这对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引导型的经济增长,才能激发投资和需求的更多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AI+”助推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不仅能实现技术的革新与改造,还能在科技赋能中实现产能的高质量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