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便是听取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会议指出,跨境电商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做好新一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工作,进一步拓宽覆盖面。要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推进通关、税务、外汇、数据流动等监管创新,用好相关稳外贸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拓市场、树品牌、更好发展。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已成外贸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这一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也彰显出跨境电商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升。我国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已超12万家,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不断拓展业务,累计在海外注册商标超3万个,积极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以阿里国际站为例,2024年其B2B线上出口增速快速上扬,全球流量、支付买家数等核心指标全面飘红。在法国市场,阿里国际站上服饰、箱包、鞋靴、健康护理、礼品工艺以及消费电子等行业的支付买家数增幅均超过100%。在国内,像广州、深圳、佛山等地,跨境电商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广东佛山小伙梁伟炽负责运营的户外电器品牌ICECO,主要产品为车载冰箱,客单价约550美元,2024年发力亚马逊平台日本站运营后,订单量同比增长了60%,年销售额约2.5亿日元。
综合试验区成果斐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自2015年我国设立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截至2022年底,国务院已先后分七批设立16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覆盖31个省区市,基本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这些综合试验区在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市在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成绩显著。在制度创新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跨境电商零售业务、公共海外仓等发展,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商务部等14部门提出的12大类36条具体举措,已有9成在青岛落地。在模式创新上,在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广“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驱动制造业有效供给”(C2M商业模式),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推广“跨境电商垂直平台+外综服+海外仓”(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并在全市500余家企业复制推广。
此外,在统计监测体系、招商机制、人才培训以及重点产业园发展等方面,青岛市也积极创新,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扩围提档升级,政策护航跨境电商发展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做好新一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工作,进一步拓宽覆盖面。这一举措将为更多地区的跨境电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于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让跨境电商的红利惠及更广泛的地区。
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也是关键所在。会议提出要推进通关、税务、外汇、数据流动等监管创新。在通关方面,一些地区通过优化通关流程,实现了货物快速通关。例如,上海海关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跨境电商货物实行分类监管,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在税务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实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等,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外汇管理上,简化了跨境电商外汇收支手续,便利企业资金结算。在数据流动方面,积极探索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机制,为跨境电商企业开展数字化运营提供支持。
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方面,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表示,便利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通关每快一分钟、每省一分钱,就是为外贸企业发展增一份力、加一把劲。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企业有所呼、海关有所应”,持续推进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努力打造安全、便利、高效的通关环境。
同时,用好相关稳外贸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拓市场、树品牌、更好发展。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一些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开展线上营销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例如,深圳的一家消费电子企业,通过参加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穿戴设备,成功开拓了欧洲市场,品牌知名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决策部署,将为跨境电商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我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赢得更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