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钢铁控产能十年:为何每年都在喊“过剩”

关键词 钢铁 , 过剩|2024-02-06 11:07:41|宏观经济|来源 第一财经资讯
摘要 2024年开年不到两个月,越来越多的钢厂传出停产检修的消息,其中也包括不少大中型钢厂。比如包钢的大螺纹和小螺纹产线就全部停产,停产时间超过一百天,复产时间在3月份。不久前,包钢发布...

image.png

       2024年开年不到两个月,越来越多的钢厂传出停产检修的消息,其中也包括不少大中型钢厂。

       比如包钢的大螺纹和小螺纹产线就全部停产,停产时间超过一百天,复产时间在3月份。

       不久前,包钢发布了业绩预告,公司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是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钢厂中,不到一半的盈利钢厂之一。

       但进入2024年,不少钢厂的利润承压,亏损加剧。生产螺纹钢的延续23年12月的亏损,亏损幅度已超百元,生产热卷的则从小亏到大亏,亏损幅度已近两百元。

       虽然春节假期临近,是钢厂趁市场交易转淡而停产检修的原因之一,但亏损的压力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据兰格钢铁网调研数据显示,1月18日,全国201家生产企业中有75家钢厂共计115座高炉停产;1月25日,全国百家中小钢企的高炉开工率为75.5%,较前一周下降0.3个百分点,相较于去年同期也下降了1.3个百分点。Mysteel截至2月2日的统计更是显示,全国87家独立电弧炉钢厂集中停产,平均开工率只有40.85%。

image.png

       在钢铁行业,开工率是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重要指标。早在十年前,“产能过剩”这个词在钢铁行业就已不算陌生,在2016年的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钢铁业也是重点被调控的行业。

       如今十年过去了,在2023年的不少行业会议和钢厂的业绩公告中,“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供强需弱”几个词,依然在被频繁提及。

       “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是悬在钢铁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2023年底的一场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上,中钢协副会长唐祖君说。

       十年控产能之路

       中国钢铁业的增长,用“飞速”形容并不为过。

       早在1996年,中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当时的年度钢产量在1亿吨左右。

       十年后的2016年,年度钢产量增加了7倍,超过8亿吨。

       尽管在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发布过19个工业行业第一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其中炼钢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山东、河北、重庆等省市24家企业,但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在此之后反而越来越明显,并且导致了整个行业陷入亏损。

       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徐乐江曾在一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5年钢材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销售利润率为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预期恶化,恶性竞争蔓延。在这种状况下,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钢铁、煤炭这两个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这两个行业不仅供需失衡,而且结构矛盾突出。

       官方并未公布过每年的钢产能到底有多少,但据钢之家的调研统计,2016年前后也是国内钢产能的顶峰,年产能达到14亿吨。

       面对产能过剩和行业亏损的不断加剧,国家开始加大行政手段来调控钢铁产能。

       在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中,明确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并提出未来5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1.5亿吨的具体目标,此外还要求新建钢铁冶炼项目备案前,必须按规定实施产能置换,也就是要新建多少产能的项目,就要先淘汰多少产能的现有高炉和产线。

       2016年5月18日,财政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发布,有关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方面的奖补资金、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在内的八项配套政策以及整体实施方案全部出台,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正式进入全面执行期。

       之后,各省市在三季度也陆续公布了各自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当时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宝钢、武钢、鞍钢三大央企2016年公布的去产能目标超9000万吨,是国家制定的2016年去产能目标4500万吨的二倍之多。到2016年10月底,全国就提前完成了4500万吨的钢铁去产能年度任务。

       2017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继续推进。当年1月1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出台的《关于运用价格手段促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对钢铁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电价政策和基于工序能耗的阶梯电价政策,以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

       2017年2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铸造协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又印发《关于支持打击“地条钢”、界定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使用范围的意见》(钢协〔2017〕23号),之后国务院成立联合执法督查组,对各地打击“地条钢”工作开展督查,各省化解过剩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从4月下旬起开展省级督查预验收,要求在2017年6月底前依法彻底取缔“地条钢”产能。【注: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中频炉、工频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

       这一轮行政指挥下的去产能,在当时一度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016年化解过剩产能6500万吨,2017年继续化解炼钢产能5500万吨,2018年再次去产能3000万吨,提前2年完成了1.5亿吨的去产能上限目标。

受益于连续三年去产能的实质推进,合规钢厂的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2018年的钢铁行业利润,也创下了历史最高。

       业内原本以为,通过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会得到显著改善,但之后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去产能的同时,钢产量还是在增长。第一财经记者查阅统计局披露的历年钢产量数据发现,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8.08亿吨,同比增长1.2%;2017年8.32亿吨,同比增长5.7%;2018年那年,钢产量突破了9亿吨,同比增长6.6%。

       随后的几年,钢产量继续增长:2019年比2018年增长8.3%,2020年又比2019年增长5.2%,并且年产量突破了10亿吨。

image.png

       对此,不少行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由于新建产能的释放有个过程,三年去产能的同时,此前已在新建的产能也在陆续投产,而在2018年后,行政性限产和查处违规产能的力度也逐渐弱下来,不少被压下去的产能又重新抬头,再加上钢厂的盈利创历史新高,钢厂生产的积极性也很高,市场利益驱动下,违规新建,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也成了必然。

       2020年12月,工信部再出手,提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要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平控”政策,要求各地发布产量控制目标。这让连年增长的钢产量,得到了暂时的控制——2021年的钢产量同比下降3%,为六年来首度下降。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联合部署针对钢铁行业的“控产能、减产量、回头看”,要求压减钢产量要“三限、两不限”。其中“三限”是指限2016年以来违规新增产能、产能置换不规范的产能,限环保治理水平差的钢铁产量或非规范企业的产量,限整个高炉产量,通过限生铁产量实现限粗钢产量的目的。“两不限”是指不限达到超低排放A级的企业钢铁产能,不限电炉短流程炼钢产能。

       2022年,国家发改委又发布《2022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到压减粗钢产量的重点区域,主要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当年的钢产量又同比下降1.7%,再次完成“平控”目标。

       2023年并没有公开的国家层面的“平控”相关文件出台,结果是年底统计出的钢产量数据又有所抬头: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101908万吨,同比持平;生铁产量87101万吨,同比增长0.7%;钢材产量136268万吨,同比增长5.2%。

       而根据钢之家的初步调研统计,2023年的钢产能虽然比2016年时的高峰期有所回落,但体量依然不小,超过12亿吨。

       产量越关越大背后

       对于钢铁行业多次陷入“项目越限越多、产量越关越大”的怪圈,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对记者分析,技术进步带来的高炉炼钢效率提升,是客观因素之一。

       “按照新增产能需要减量置换的机制,1吨现有产能只能置换为0.9吨新建产能,但新建高炉的效率比被拆除的高炉肯定是高的,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企业不减产,最终的产量会越来越多。“葛昕进一步分析,目前产品趋于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钢厂即使浮亏也不愿意让出市场份额,因为你不生产别人也可以供货,可替代性的产品非常多,谁先减产谁先死。

       记者梳理历年国内钢铁业的利润数据发现,国内钢厂的利润曾在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随后开始逐年下降。

2022年,钢厂的盈利水平急转直下,成为最近十几年来行业盈利的最低水平,有钢铁企业甚至喊出了“要做好钢铁连亏5年也要活下来的准备”。

       2023年,大多数钢铁企业的利润继续在22年的基础上下滑。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3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621亿元,同比下降34.11%,其中钢协会员企业利润下降34.1%,利润率只有1.33%,企业亏损面达到近40%。

       而根据兰格钢铁网的测算,2023年全年的吨钢利润为55元/吨,维持在相对低位,是过去五年来最低。

       钢之家董事长吴文章则对记者指出,经过多年来的超低排放改造,环保政策措施对钢铁产能释放的限制也有所弱化。

       在此前的调控政策中,环保不达标是查处钢铁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排放指标。不过第一财经记者查阅最新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12月16日,全国200多家钢厂中,已有110家钢铁企业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产能约4.14亿吨,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产能约0.93亿吨,公示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0%以上。这意味着,能通过排放指标去查处的钢厂越来越少。

       而在中钢协执行会长何文波看来,附加在现有产能上的巨大利益,也是产能难控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铁和钢的产能指标加在一起每吨近千元,1000万吨就是100亿元,作为一家企业,花巨额资金获得的产能有什么理由不充分把它发挥呢?设计一个炉子有什么理由让它变小而不让它变大呢?在‘产能’身上绑定和附带的利益过多,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地方,守住产能似乎就是守住利益,且不论是否有不规范行为,机制本身到了该认真研究和全面评估的时候了。”

       “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加快导入碳约束。在这种机制下,即便是市场需要,你准备用多少产能来实现你被允许的与排放权相对应的产量,那是你的事。”何文波建议,要尽最大努力创建一个“产能治理新机制” :逐步形成既有环境、能效、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符合市场规律的、有利于导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优胜劣汰的、有保障、有弹性的供需平衡调节新机制。

       结构性过剩下的消费达峰

       对于目前的产能过剩情况,吴文章对记者指出,产能过剩也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但作为重资产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实际需求10%以上,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目前的国内钢铁业迎来三个时期共存的局面,即供给平台期、需求调整期、盈利分化期,”葛昕则认为,供给平台期是指未来的钢铁产能预计不会增加太多,也不会减少太多;需求调整期是指疫情后下游需求恢复的速度慢于产能释放的速度,国家对各个产业的推动力度也在进行结构调整;盈利分化期是指在行业充分竞争之下,钢厂的日子都不好过,要么拼质量,要么拼价格,厮杀之后会有企业活不下去。

       事实上,盈利分化已经在陆续披露的2023年钢厂业绩预告中有所体现。在23家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钢企中,有13家业绩预亏,但也有宝钢股份等实现盈利,特钢上市企业的业绩则明显好于普钢企业。

       “2023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564.8亿元,其中中国宝武实现利润316.1亿元,约占行业利润的56%,而其粗钢产量仅占全国的12.8%,这表明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行业头部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其他钢厂则是越来越难赚到正向利润。”葛昕对记者指出,能赚钱的企业,主要是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钢厂,比如宝钢,华菱钢铁和一些特钢企业,而在目前的国内钢铁行业中,大多数钢厂还是在同质化竞争,以前是建筑钢材同质化,现在连板材也快要杀成红海了。

       葛昕认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多是结构性过剩: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同时终端用钢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也在向供给端传导。

       从2023年主要下游产品的产量数据来看,汽车、船舶和家电用钢维持了一定的用钢增量,但与房地产和基建密切相关的工程机械与其他机械类用钢需求呈现了明显的减量,其中房地产的下行更是带来建筑钢材需求的明显下降。

1707188831559644.png

       “目前钢材的消费总量已达峰,总量下降是必然趋势,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如何以充分的钢铁产能来满足有限的钢铁需求。”何文波给出了一组估算数据,到2025年,钢材需求将达到8.7亿吨,粗钢需求将达到9.1亿吨,粗钢产量将达到9.5亿吨;到2030年,钢材需求将达到8.3亿吨,粗钢需求将达到8.6亿吨,粗钢产量将达到9.0亿吨;到2035年,钢材需求将达到7.9亿吨,粗钢需求将达到8.2亿吨,粗钢产量将达到8.5亿吨。

       “总量下降是一件自然的事,但这一段经历肯定会不舒服,“何文波说,解决供需失衡的方法也有很多,政府和企业都可以有所作为,但发达国家钢铁行业几十年来的经历表明,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