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船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1-11月,世界新造船成交量突破4000万CGT,交付量连创新高,年度突破3000万CGT,手持订单同比增长16.6%。相比于造船市场的稳定,航运市场正在经历“红海事件”。笔者发稿之时,正值四大航运巨头宣布“暂停经过曼德海峡(红海)服务”,部分途径船舶受到袭击,“红海事件”已经造成航运业甚至资本市场一定波动。该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又地处全球能源中心、交通要道,后续走势及潜在影响受到各方关注。
市场总体:成交量突破4000万CGT,交付量突破3000万CGT
世界新造船市场成交量累积突破4000万CGT。1-11月,世界新造船市场成交4036万CGT,同比增加4.6%;比近五年同期成交均值(2018-2022)高出34%。以DWT计,1-11月世界成交新船9846万DWT,同比增长32.1%,已经大幅超过2022年全年总和,预计全年破亿。市场走势符合今年三季度对2023年全年市场的预期。
月度造船完工量创新高,手持订单量继续增长。1-11月,世界新造船交付3096万CGT,累积同比增加15.1%;当月环比回升,增加14.7%,超过年度均值。11月当月,交付新船订单343万CGT,创下13个月以来的单月交付新高。截至11月底,世界手持订单1.22亿CGT,同比增长16.6%,环比增长5.5%。
新造船价格继续增长。以克拉克森价格指数为例,2023年11月,新造船价格指数收报177.07点,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9.5%,连创2009年以来的新高,较2008年8月历史最高值仅差8.1%。11月,二手船价格指数收报148.27点,环比下降1.4%,同比下降5.9%。
船型变化:油船、气体船、散货船当月贡献最大
油船、散货船成交继续增长,气体船份额提升。1-11月,以CGT计,成交船型占比份额依次为油船(24%)、散货船(22%)、集装箱船(19%)、气体运输船(20%)、其它船舶(13%)以及客船(2%)等。主力船型成交同比变化中,油船继续保持第一,同比增长324.5%;散货船增长80.1%;其它类船舶涨幅为42.3%;其余主力船型成交同比减少。11月,油、气、散三种主力船型继续引领市场增长,三者成交量占当月的份额超过70%。
关注:“红海”叠加“巴拿马”搅动航运市场
本次事件地点位于红海(曼德海峡)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
红海向北经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又通过曼德海峡连接亚丁湾,以此连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世界最繁忙的航路之一。其中,苏伊士运河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的要冲,连接红海和地中海,在全球海运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资料,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世界海运贸易额约10%,而细分领域上对不同船型的影响差异较大,比如对集运、油运和汽车运输等市场影响要大于其它船型。
客观影响已经发生。
从现有情况反映来看,客观上已经产生影响:一是船舶绕道好望角,将显著增加运距,有利于运费发展;二是缓解运力释放压力,需要更多船舶补充;三是改变部分船舶保险、附加费等船舶运营实情。
然而,突发事件的发展受制多种变量,时间、强度及手段措施的不同,都有可能使得这种不确定性超出预期。
从趋势观察上来看,要关注“外溢影响”:一是看苏伊士运河是否会被封锁?从历史经验看,如果出现彻底停航等情况,将大幅影响航运市场,部分航线和区域形成运力短期内供给紧张,“复刻”两年前的情况。二是油气产区(霍尔木兹海峡周边)是否会受到更大波及?如受波及,国际能源价格、运输需求与结构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三是如果外溢效应持续是否会对全球供应链长期稳定产生变化?如持续影响,有可能推动重新构建稳定供应体系。
西边“红海”,东边“巴拿马”。11月,克拉克森综合运费收报2.57万美元/天,环比上涨8.2%。“巴拿马运河限航”成为部分船型运费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油、LPG、成品油、干散货船等船型运输市场环比大涨。11月,月均细分船型运费变化:原油船上涨38.9%,LPG运输船上涨22.7%,散货船上涨1.6%,成品油船上涨1.7%,集装箱船和LNG运输船的运费收益则仍在回落。
总结:
历史上,围绕苏伊士运河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对全球经济、航运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最近的2021年“长赐号搁浅”仅7天时间就对当年及后续航运市场造成巨大波动。基于现有形势,航运公司主要采用停航或绕道好望角,客观上增加吨海里的需求。不可忽视事件本身及溢出后所产生的连带效应,需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