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8月下旬郑棉开启大幅上涨开始,国内中小棉纺织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先后陷入棉纱产销持平、产销倒挂,乃至亏损面不断扩大(11月份部分纱厂1吨棉纱亏损达到1500-2000元/吨,目前仍维持在1000元/吨以上),为了加快资金加笼、降低纱线累库率、维持生产,10-11月份大部分纱厂启动了“降报价、去库存”举措,但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很多纺企不仅没有有效去库存,反而棉纱线库从之前的20-30天逐渐上升至30-60天,资金运转、保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错峰生产、缩减班次及减停产。
从调查来看,河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一些棉纺织厂计划12月下旬或1月上旬前放“春节假”,假期大多在2-3个月,而目前有些中小纺企虽然没有停产,但车间生产断断续续,产能下降较为明显。
一是不仅纺织品服装外销、内需“金九银十”成色严重不足,而且11月份进入淡季,订单的下滑趋势更加突出,广东、江浙、山东等沿海地区服装企业、织布厂对棉纱的消费需求每况愈下,没有中长线、大单的支撑,棉纺厂去库存几乎不可能实现。
二是棉纱贸易商、进出口公司等中间环节大量囤积的棉纱“堰塞湖”开始降价放水,短时间内不仅与棉纺厂抢单,而且对棉纱出厂价冲击较大,纺企只能被动跟从。据一些机构、进出口公司估算,截止12月中旬前各轻纺公司、贸易商手中的棉纱库存总量仍高达130-140万吨,“堰塞湖”虽然崩塌的概率或不大,但持续降价跑货对棉纺市场的破坏可想而知。
三是部分企业对2023年12月至2024年一季度棉纺织市场期望很高,想尽各种办法维持产能、维持开机率,采取减停产措施过晚,导致目前棉纱销售缓慢,现金流紧张的局面。
四是在人民币升值、内外棉纱价格倒挂的推动下,棉纱进口量持续同比大幅增长,对国产棉纱的替代性越来越强。据海关统计显示,9月我国棉纱进口量为18.47万吨,同比增加107.00%。10月我国棉纱进口量约17.03万吨,同比增加162.62%。从部分贸易商、布厂的反馈来看,11月份我国棉纱进口仍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同比增幅预计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