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钛白粉龙头龙佰集团发函称,3月1日起,各型号钛白粉(包括硫酸法钛白粉、氯化法钛白粉)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1000元/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50美元/吨;海绵产品对各类客户上调1000元/吨。
同日,攀枝花市钛海科技发布调价函,称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经研究决定,即日起金红石型、锐钛型钛白粉国内客户上调1000元/吨,国外客户上调150美元/吨。
中核钛白发布调价函,自3月1日起,上调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1000元/吨,国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150美元/吨。
广东惠云钛业发布调价函,称自3月1日起,在现有钛白粉销售价格基础上调整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各类客户销售价格上调1000元/吨,国际各类客户出口价格上调150美元/吨。
昆明东昊钛业发布调价函,称各型号金红石型钛白粉自3月1日起,国内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上调1000元/吨,出口价格在原价基础上上调150美元/吨。
山东道恩钛业发布调价函,称经研究决定,自3月1日起道恩牌钛白粉价格内贸上调1000元/吨,外贸上调150美元/吨。
湖南创大玉兔化工发函,称3月1日起,“玉兔”牌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销售价格上上调800元/吨。
安纳达发布调价函,称经研究决定,自3月1日起,金红石型钛白粉和锐钛型钛白粉国内销售基价均上调1000元/吨,外贸销售基价上调150美元/吨。
攀枝花市海峰鑫化工发函,称即日起,金红石型系列钛白粉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上调1000元/吨。
而在几天前,天原集团发函宣布,国内市场不同牌号氯化法钛白粉销售价格上调1000元/吨,国际市场不同牌号氯化法钛白粉销售价格上调150美元/吨。
这似乎与2月初钛白粉涨价的形势连成一片,更有企业爆料,3月份钛白粉行业的涨势已定,接下来等着涨价函就行了,也让涂料产业感到十分焦灼。
多种化工品寡头格局较强
涨跌“共进退”
随着疫情政策放开,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复苏和希望,也开始陆续采购备货和接单销售,但在涂料行业却发生了稀奇事,钛白粉、MDI、TDI等原材料价格齐涨齐跌,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体行动”,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企业是否涉嫌垄断式涨价。
钛白粉
钛白粉行业呈现龙头企业集中度高的行业格局,全球钛白粉企业主要集中在科慕、特诺、龙蟒佰利联、范能拓、康诺斯五家企业手中,共计占全球产能的58%。
我国形成以龙蟒佰利联、中核钛白、山东东佳、金浦钛业、攀钢集团等大型集团为主的供给格局,以上五家钛白粉产能占我国总产能的一半。其中,龙佰集团是唯一一个年产能超过60万吨的企业,世界排名第三,亚洲第一。除此之外年产10万吨钛白粉以上的大型企业有10家,分别是:攀钢钛业、中核钛白、中国化工、山东东佳、金浦钛业、金海钛业、宁波新福、山东道恩钛业、广西金茂钛业和云南大互通。
MDI
目前全球MDI行业集中度高,全球MDI厂家共计8家,其中产能主要集中在万华、巴斯夫、科思创、亨斯迈、陶氏5家国内外化工巨头中,5家厂商MDI总产能占比达到90.5%。从全球MDI企业产能来看,万华化学拥有全球最大的MDI产能,其产能达到260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27.8%;其次为巴斯夫,MDI产能达到179万吨/年,占比达19.1%;科思创MDI产能为166万吨/年,占比17.7%,位居第三。
MDI产能情况
寡头格局的形成也让很多头部企业有了“一语写乾坤”的作风,价格的上涨与下跌,不看市场,全凭心情。2023年以来,万华化学2023年MDI报价三连涨:
自1月份开始,万华化学中国地区纯MDI挂牌价20500元/吨(比2022年12月份价格上调500元/吨)。
自2月份开始,万华化学中国地区聚合MDI挂牌价17800元/吨(比1月份价格上调1000元/吨);纯MDI挂牌价22500元/吨(比1月份价格上调2000元/吨)。
自3月份开始,万华化学中国地区聚合MDI挂牌价19800元/吨(比2月份价格上调2000元/吨);纯MDI挂牌价24500元/吨(比2月份价格上调2000元/吨)。
TDI
中国为世界上TDI产能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TDI产能的40%。全球TDI行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CR4占比71%,其中,巴斯夫产能达86万吨排名第一(24%),科思创产能83万吨排名第二(23%),万华化学产能65万吨(18%)排名第三。
TGIC行业
由于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耐候性,TGIC在铝型材、家电、家具、自行车、户外体育设施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粉末涂料中大量使用,从企业产能布局来看,TGIC行业70-80%的产能被几家企业占据,他们分别是:常州市牛塘、濮阳市宏大圣导、阳信科瑞、黄山友谊南海、安徽泓泽新材料等。
伊士曼、科莱恩、巴斯夫等
化工企业曾因垄断被查
提到行业寡头格局和头部产能占比集中,不少人会想到,这是否是垄断的前奏。虽然我们无法断言这就是垄断价格,但是他们的涨跌确实已经形成了“集体行动”的规模效应,可以说是在危险的边缘来回试探。
据最高院发布的人民法院反垄断10个典型案例(2022年)可以看出,驾校、幼儿园、水务、混凝土、药品等行业陷入垄断深渊,且多个行业在违法违规的边缘来回试探,甚至在有意无意间,通过蹚浑水来获取利益。
这些垄断案例的危害包括限制市场竞争,导致产品价格过高;阻碍新企业的进入,破坏市场平等竞争;影响产品质量,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而在化工行业也存在这样的垄断案例。
2020年,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一批查处的大案,因触犯《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伊士曼(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开出2437万多元的罚单。
2020年,因违反欧盟反垄断规定,欧盟委员会已对Orbia、科莱恩(Clariant)和塞拉尼斯(Celanese)等三家化工企业处以总计2.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75亿元)的罚款。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查处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的两家分公司限定转售价格行为并对其处以合计8,400万元罚款。
2018年,化工制造巨头巴斯夫、科思创、陶氏等企业遭到反垄断集体诉讼,涉嫌密谋关闭工厂、限制生产,以降低全球供应,提高聚氨酯原料的价格。
2017年,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对部分实施价格垄断的PVC企业的调查及处罚结果,依法对18家涉案企业处以2016年度相关市场销售额1%—2%的罚款,共计4.57亿元。
2017年,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和12358价格监管平台分别收到梦百合公司实名举报,TDI产品生产商自2016年以来多次进行猖狂价格垄断行为对下游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四家生产商主要包括沧州大化、东南电化、甘肃银光化学和烟台巨力。
上游的垄断最受伤的就是下游用户。对于涂料产业而言,原料垄断可能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时难以稳定地采购到原材料,从而使得生产、运营成本飞涨。如果头部20%的企业挣了80%的钱,那么剩下80%的企业只能抢夺20%左右的市场份额。
无论是在产品价格、销售渠道方面,还是在生产技术、市场份额方面的垄断,无疑是为了限制竞争对手入场抢夺订单,瓜分份额,最后导致行业集中度过高,行业内的企业生存空间受限,对于整个行业乃至垂直产业链都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