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22年全年时局较为艰难:第一季度,正值春节和冬奥会期间,市场处于半休市状态,碳化硅市场供需双弱;第二季度,从节后复工复产到全国疫情多点爆发,市场预期由强转弱,碳化硅价格理性回归;第三季度,国内外市场经济下行,钢铁、水泥等终端行业开工下降,利润探底,碳化硅市场需求受挫,价格震荡下移;第四季度,国内疫情防空全面放开,各地陆续出现感染小高峰,部分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市场运行动力不足。
一、市场价格回顾
1、市场价格震荡回落
2022年,在大宗原材料价格普涨的背景下,无烟煤石油焦价格居高不下,电价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并稳步执行。在原料成本和电力成本的双向支撑下,碳化硅市场价格高位持稳,一级品价格长期维持在8000元/吨以上。3月下旬价格到达年内峰值,宁夏、甘肃两地98块料报价均至9500元/吨。
三月份之后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碳化硅价格开始震荡走弱,其中二级品价格下滑较为严重,年末达到最低值,截至12月30日,宁夏市场报至6800元/吨,甘肃市场至6600元/吨,与一级品价差近2000元/吨。
2、区域价差收窄
自电价改革后,宁夏-甘肃区域价差出现明显收窄,全年大部分时间维持在300-400元的价差区间,随着甘肃地区环保投入的加大,以及生产原料的调整,区域价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年末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刺激下,区域价差缩小至100元/吨。未来,区域间的价差将逐渐演变为企业间的价差。
3、成本微幅振荡 利润逐步收缩
纵观2022年碳化硅生产成本曲线,全年处于微幅波动的趋势,相对稳定,对碳化硅价格支撑稳固。利润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下探,逐步收缩,截至年末,利润空间在200-300元/吨。(本成本模型主要考虑因素:无烟煤/石油焦、石英砂、电价、人工及其他费用。)
二、产量-开工相对稳定
春节和冬奥会结束之后,市场经济活动全面恢复,碳化硅企业能耗指标恢复,满血复活。在乐观的市场预期中,行业开工率直线上升,达到年内高点63.51%,第二季的产量也达到年内峰值。到8月份,受环保政策的影响,行业开工率走低。后随着环保改造项目的完工,陆续有企业复工复产。
三、市场支撑乏力 需求震荡走弱
碳化硅作为性能优良的耐火原料和脱氧剂主要应用于钢铁行业。据Mysteel调研247家钢铁企业高炉开工率和盈利率数据显示:3月直线拉升,7月探底,随后在政策拉动下震荡回升,由于市场底部支撑乏力,年末再次回落至低位。与碳化硅价格走势同频波动。
四、出口量价齐增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1-11月碳化硅出口总量分别为:284455.763吨、241818.849吨、374890.626吨、379516.836吨。2020年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主要受新冠肺炎病毒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碳化硅出口同比降14.99%。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碳化硅出口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比增55.03%。2022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碳化硅出口增速放缓,除3月和11月同比下降外,其余月份均有不同幅度的增涨,且在成本支撑下,单价同比增37.63%。
我国碳化硅出口国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和欧洲。其中美国占据首位,占比为38.06%,其次为日本、荷兰、韩国、墨西哥、印度、中国台湾、土耳其、泰国、比利时。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占据出口总量的89.43%,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国家。
五、市场情绪
由上图表可以看出,各家企业对后市的预测持不同观点,持中立观点的占多数,受访客户多为行业头部企业,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生产线完善的企业,产品附加值高,下游客户大多稳定,对于市场扰动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但是终端市场的疲软是既定事实,对耐材的需求减弱,给碳化硅行业也带了一定冲击。年末,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全民防疫体系的将逐步建立,市场提振预期增强,大多数企业保持乐观中立的市场情绪。
六、市场总结与预测
2022年国际通货膨胀加剧,造成大宗原料价格高企,碳化硅企业生产成本增大,同时在经济衰退之下,国内外需求羸弱,企业处于产销两难的境地。
2023年碳化硅市场或在生产原料和电价的高位支撑下弱稳运行,价格以保稳为主,价格上调则略显艰难。具体分析如下:
供应方面
通过2022年Mysteel的调研数据显示,碳化硅企业开工率在50%上下波动,主要受限于环保改造,在年底第一批改造企业大多改造完成,陆续投产。2023年第二批改造企业动工改造,增减互抵。所以2023年碳化硅行业的整体开工率大概率仍在50%上下波动,与2022相比,市场供给变动不大。
需求方面
就目前的经济形式来看,我国钢铁、水泥行业的市场并不乐观,虽有短期的拉涨提振,但长期支撑不足。钢铁行业产量及利润的下降,直接影响耐材的用量及价格。由于一级碳化硅下游市场更加广泛,风险被分散,价格相对稳定。而二、三级则主要应用于钢铁行业,面临需求下滑,降价的风险较大。
总体来看,2023碳化硅市场利空因素偏多,供强需弱的格局或将延续,区域间价差演变为企业间价差,同时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产销两难是企业将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