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杠杆率是判断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稳健的一项重要评估指标,历来为市场所关注。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初步测算,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分部门看,2021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3.7%,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2.2%,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影响宏观杠杆率既有分子的因素,也有分母的因素。业内专家认为,2020年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一度明显放缓,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2021年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韧性不断增强,作为宏观杠杆率分母的GDP增长就比较快,是宏观杠杆率企稳的关键所在。
以可控债务增量稳住经济基本盘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以可控的债务增量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增长。《报告》显示,疫情发生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响应及时有力,2020年共推出9万多亿元货币支持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出台规模性纾困措施对冲疫情影响。总的来看,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得当,形成合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经济大盘。
在支持经济稳增长的同时,货币政策保持定力,坚持稳健取向、不搞“大水漫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2020年5月后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2021年以来保持了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为经济稳步恢复保驾护航。《报告》显示,从两年平均看,2020年、2021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得益于此,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相对克制、可控,2021年总债务余额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比2009年至2019年总债务增速平均值低7.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始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注重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注重用改革的方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持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注重提高精准性、直达性,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此外,近年来,金融风险攻坚战遏制了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势头,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增效提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助于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报告》指出。
预计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报告》认为,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经济增长韧性不断增强,也为未来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他表示,当前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宏观杠杆率连续5个季度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
从国际上来看,刘国强表示,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还是比较好的,经济增长韧性比较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快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这样的话宏观杠杆率的分母会保持比较大,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我们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立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跨周期货币政策。
展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本次《报告》中,人民银行延续“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的表述,并增加“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贷款投放”等措辞,充分体现货币政策积极发力的决心。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匹配”机制本身就内嵌有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之义。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